“我粗略算了算,這款飛機至少要賣出100架,才能收回研發成本,我真是有些擔心,這款國產小飛機銷量不夠好。”
徐雷靠坐床頭笑道:“只要飛機足夠好,銷量就不可能差,國內外的通用航空與短途支線航空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
“而且昨晚我已經和呂總說了,他們只管調整生產計劃,原定的每年15架的設計產能太少了,必須要增加到每年50架。”
“年產50架?我的天,這也太多了吧?那可是渦槳支線小飛機,能賣那么多嗎?”
曲銘遠很是驚訝。
作為業內人士,他當然很清楚。
一款飛機完成了研發定型,獲得了型號許可證。
那么大批量的規模化生產,就已經不算難事了。
而增加產能,更是簡單。
大不了增加投資,多招人、多買設備、多開生產線……
可問題是,投資擴大產能容易,飛機賣不掉咋辦?
那可是售價幾千萬的飛機,不是幾萬塊的汽車。
不是想賣多少,就能賣多少。
“你放心,年產50架,一點兒都不多,說不定將來還不夠呢!”
“因為幾百公里內的短途民航市場,本身就很需要這種物美價廉的渦槳小飛機。”
“再加上,它改裝潛力大、飛行用途廣,很適合用來搞貨運、巡邏、救援、勘探之類的。”
“而且也只有產能足夠大,才能更好的促進國產化,否則一年才生產寥寥幾架十幾架,一些核心部件和系統,就真不如進口。”
聽完徐雷這番話,曲銘遠長松了一口氣。
“既然你都這么有信心,那我就不多慮了。”
“而且你說得也很有道理,不搞出旺盛的需求,恐怕就連龍國航發集團,都沒興趣去研制出一流的國產渦槳發動機。”
徐雷嗯了一聲后,話鋒一轉。
“西飛的渦槳小飛機,不管是大規模量產,還是爭取實現百分之百國產化,都已經相對簡單了。”
“相比之下,商飛呢?aj21和c919怎么樣了?尤其是aj21這款噴氣式支線小飛機,首飛準備情況如何了?”
曲銘遠急忙回答道:“這兩個項目進展都十分順利,aj21的首飛準備安排在月底,而c919的首飛準備工作,也正有序進行。”
“我今天給你打來電話,除了聊西飛的渦槳小飛機,還想問問,你大概什么時候能一趟天海,咱們討論一下aj21的試飛計劃。”
徐雷笑道:“這還用得著討論嗎?按照新的適航標準來就行了,有什么問題,你找呂總他們,反而比我更合適,而且我相信,你們沒問題。”
“另外,正在研發的aj21和c919,你們也完全不要擔心銷量,只要把飛機研制好了,能到國際一流水平,又怎么可能賣不掉呢?”
曲銘遠嘆息了一聲。
“徐少,我也不想給自已壓力啊!”
“咱們畢竟研制的,是民用飛機,而不是軍用飛機。”
“就跟人們評價一款車,夠不夠好,銷量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所以我知道,我只是負責搞研發的,只需要把研發工作做好就行,但作為總設計師,我免不了要擔心銷量啊!”
這樣的一番話,從一位航空院士嘴里說出來。
徐雷知道,曲銘遠也是承擔了太大壓力。
aj21和c919,目前都還沒量產,商飛就已經耗資近千億。
接下來小批量試產,大規模試飛,高強度適航認定……
這些都是要燒錢的!
它倆都是噴氣式飛機,每個飛行小時的油耗都不低。
加上人員成本、維護保障等費用。
奔赴不同地域、開展大量科目的試飛取證,要累計飛行數千小時。
這他媽光是適航取證,花費都得好幾億。
更別說量產前,還要大量的準備工作。
那么預計一千億的總花費,只少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