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關的研發安排下去后,核能研究所的工作正式進入了第二階段中。
帶著這群研究人員,徐川將精力投入到新半導體材料的研發中。
如果是單純的將腦海中的材料復刻出來,那其實用不了太長的時間。
給他足夠的材料和設備,再配上兩三個助手,頂多二十來天的時間他就能弄出對應的成品。
這還是因為的半導體材料的制造過程比較復雜,如果是之前的防護材料,十來天的時間他就能搞定。
畢竟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制技術是他上輩子拿到第一個諾獎的成果,對于每一處細節,他都很清楚,腦海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單純的復刻,對他而言其實用不了多少時間、資金和材料。
可直接將上輩子的成果拿出來,全程就像開了掛一般知曉所有最佳路線將材料合成出來,沒有任何的其他研發過程,沒有任何的其他實驗數據,這太怪了。
材料研發可不像是解決數學難題,數學只需要你公布證明過程就可以了,至于在寫出證明過程前你做了多少工作,絕大部分的人并不關心,你只需要能解釋同行的疑惑就夠了。
但材料研發的每一個步驟,每一項數據,都是記錄在設備和資料中的,這些東西有很高的價值。
當然,數學解題的過程的也有很高的價值,但這份價值更偏向私人一些。
另一方面,則是借這個機會收集一些材料的數據,用于給計算化學建模了。
計算化學的模型,需要龐大的化學材料實驗數據,這也是徐川聯合水木和南大兩所頂級高校的原因。
如果可以,等以后模型初成后,再去找其他的頂尖大學借一下他們的化學實驗數據庫。
包括普林斯頓那邊,能借的到的話再好不過了。
此外,十個億的項目科研資金,還是第一批的,總不可能不用吧
雖然他上輩子沒怎么在國內搞研究,但國內的科研經費下撥方式與使用過程他還是知道的。
畢竟他大學和博士期間是跟隨著陳正平院士的,能經常接觸各種實驗,也曾負責主管過不少的項目。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內的科研經費有個比較奇怪,或者說很有意思的地方。
受限于國內科研經費的支出制度,如果到項目結題的時候科研直徑還有剩余,不但沒人表揚你,反而有可能會挨批。
盡管通常項目經費沒花完是可以結題的,并不是一定要將經費花得一分不剩才能結題。
畢竟項目經費完全花光花的恰到好處是很難的,一般都會有結余或者不足。
但如果你項目結題后,科研資金還剩余比較多的話,比如比如你申請了一百萬的經費,結題后還剩余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話,你退還回去八九成的概率會挨批。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國內的一些根深固蒂的思想。
比如能花錢才能做事,不花錢肯定做不了啥事;什么只要能出成果錢花的多都沒問題,沒人會說你浪費科研資金什么的。
另一方面,剩余那么多,說明你的經費預算控制不合理。
如果你在項目完結后還有大量結余沒有用完的話,負責審核的人會可能噴你為啥當初申請那么多,自己就沒點規劃計算什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