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城回臨東的路上。
易飛默默地開著車,情緒一直不高。
兩世活了五十年。
只有這幾天,媽媽在的日子他覺得最安心。
盡管沒見過幾天。
但那種發自骨子里親情是他從沒感受過的。
趙麗麗說道:“章氏要在臨東和西陽投資,三方集團也要成立,媽媽會時不時來臨東的,她也說了,等小輝長大了,就來陪著你,你不用這么傷感。”
她能看出來。
易飛很依戀苗惠昕,畢竟血濃于水。
他從小沒有媽媽。
現在找到了媽媽,心思自然和以前不一樣。
易飛笑道:“也不全因為這個,現在攤子越來越大,我有點壓力了。去年我剛回來的時候,本來是想在暑假的時候收些廢品、鼓搗下舊電器,弄點本錢,在福利院的后院建幾個大棚,冬季再掙點錢,本錢夠了這個月底去倒騰國庫卷,年底再買些股票,手里就有第一桶金了,卻沒想到現在把攤子弄這么大。現在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
現在不僅麗飛的攤子大了。
馬上就要成立的三方集團誰去管理?
想從趙總那里挖人都沒有合適的人選。
趙總那里的人都是貿易型和建筑型人才,對于重工可以說一竅不通。
重工不是家用電器。
它牽涉的太多,也太復雜。
趙麗麗說道:“這個急不得,實在不行就從姚國慶他們那里找人,再想辦法招些大學生來培養,如今的麗飛公司也好招人了吧?”
麗飛公司現在在臨東名氣算很大了。
甚至整個東江省也不是默默無聞了。
還是有些大學生愿意到私人企業的。
也可以到一些效益不好的國營企業挖人。
各單位還是有一些像孫普輝、方凡這樣有抱負人的。
現在已經有國營單位的職工主動辭職,去南方發展或當個體戶。
有相當一部分是知識分子。
易飛說道:“干脆明天讓鄭韻到臨東大學弄個現場招聘會試試,說不定能招到合適的人呢。”
這時候能考上臨東大學的,至少會學習。
現在的大學可不像二十多年后那么好考。
會學習的人,就值得培養。
趙麗麗問道:“你準備招多少人?”
從臨東大學招來人,他們短時間內也不一定上得了手。
顧萬鈞、姚國慶他們算是有工作經驗的。
剛畢業的學生,沒人帶的話,肯定有點無所適從。
易飛笑道:“多多益善,每個公司都缺人,就說葉瑛那里,除了她和袁立忠還有點研發能力,其它幾個技術員搞生產還行,研發的能力幾乎沒有。”
這也和這些年袁立忠一直把持技術有關。
他的技術來自海城。
不用他搞研發,拿來稍做點改動就能生產。
所以電熱管車間一直沒有研發部門。
如果不是自己對電熱管很了解,指望他們研發,以現在的力量別說領先國內外技術,能到國內技術就不錯了。
倒是顧萬鈞那里有個不錯的研發小組,但也得補充新鮮血液。
電器公司研發中心派出八九名大學生后,也就剩下七八名研發人員。
還好,周安一個頂好幾個。
這邊倒不是很著急,他對電器最熟,只要他提出方案,周安就能實行。
“到家后就通知鄭韻,讓她明天就和臨東大學聯系,搞個現場招聘。”
趙麗麗說道:“咱們這邊工資高,機會好,總能吸引一些學生的。”
年輕人都比較熱血。
就憑易飛這大半年的英勇事跡,就能只引到大學生們。
易飛說道:“麗麗,我有個想法,我們得加強研發的力量,有很多東西,研發出來,就算麗飛公司不生產,也可以申請專利,賣專利也很掙錢啊。”
有很多東西,并不是難度有多高。
而是很多人想不到。
易飛就知道很多類似的技術。
專利法才頒布三年。
很多公司個人根本沒有知識產權這個概念。
自己發明的技術也不去申請專利,結果自己反而被模仿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