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曾慶陽打斷他,語氣平靜得像在報天氣,“如果是組合套餐,比如10元錢的‘蔬菜+雞蛋+牛奶’組合,實際成本至少15元。也就是說,用戶花10元下單,我們就虧5元。”
會議室瞬間炸了鍋,物流總監張偉急得直皺眉:“曾總,這不是燒錢了,這是往火里扔錢啊!按一線城市日均10萬單算,一天就虧50萬,一個月就是1500萬,總部能同意?”
“不是總部同意,是總部要求這么做。”曾慶陽把手冊合上,指尖在封面上頓了頓,“昨天和馬總最后敲定方案時,他說了一句話——閃購不是新增業務,是阿里守住本地生活入口的‘護城河’。這條河挖不深,后面丟的就不是利潤,是整個生態的話語權。”
陳琳還是覺得難以置信,試探著問:“可就算短期能靠補貼拉用戶,一旦停止補貼,用戶不還是會走?到時候前期虧損不就白扔了?”
“所以我們要的不是‘拉用戶’,是‘鎖用戶’。”曾慶陽看向她,“你負責的商家拓展要記住,所有接入閃購的商家,必須同步接入會員積分體系——用戶在閃購消費1元得2積分,積分能抵外賣紅包、能換陶寶優惠券。等用戶習慣了‘買生鮮得外賣優惠’,就算我們后續把價格回調到正常水平,他們也不會輕易離開。”
王浩揉了揉眉心,語氣里帶著幾分無奈:“技術整合本來就趕工期,要是還要同步搭積分系統、做優惠疊加,時間上恐怕……”
“時間不夠就加人,預算不夠就提申請。”曾慶陽的聲音沉了沉,“我今天可以透個底,這個項目后續大概率會從餓了吧業務線剝離,直接劃歸集團總部管理。你們想想,什么樣的業務需要總部親自接手?”
這話讓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張偉愣了愣,突然反應過來:“您是說,閃購不只是餓了吧的項目,是阿里整個本地生活戰略的核心?”
“不止本地生活。”曾慶陽站起身,目光掃過所有人,“是打通線上零售、線下配送、金融支付的關鍵一步。現在虧的5元,將來可能會從陶寶的交易額里賺回50元、500元。
所以,別糾結短期虧損,把心思放在怎么在六周內,讓一線城市的用戶都知道——餓了吧閃購,比網購還便宜。”
隨著戰略的清晰,團隊的熱情被點燃起來。曾慶陽看著各部門負責人開始熱烈討論實施方案,知道團隊已經接受了挑戰。
在接下來的四周里,餓了吧總部進入了“戰時狀態”。會議室成了指揮中心,墻上掛滿了項目進度表和城市作戰圖。
技術團隊日夜奮戰,打通了陶寶與餓了吧的系統;商務團隊全力出擊,與各大品牌商和連鎖超市洽談合作;運營團隊則重新培訓騎手,優化零售商品的配送流程。
曾慶陽親自督戰,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時。他深知這不僅是一場商業競爭,更關乎餓了吧的未來生存。
與此同時,京西和每團的競爭愈發白熱化——京西宣布在10個新城市推出速達服務,每團則加大了補貼力度,推出“18分鐘極速達”承諾。
距離預定上線日期只剩一周時,曾慶陽接到了馬蕓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