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后,老周每天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看“數據羅盤”。
后臺說周三、周五牛奶銷量會比平時多30%,他就提前多進10箱;說寫字樓里的年輕人喜歡買低糖酸奶,他就把普通酸奶換成了希臘酸奶;甚至連進貨時間都跟著數據調整——以前都是周一上午進貨,現在改成周日晚上,正好趕上周一的早高峰訂單。
上線兩周那天,老周算了筆賬:日均訂單從20單漲到了320單,凈利潤比原來多了近4倍。
他不僅招了5名員工專門處理線上訂單,還把隔壁的小門面租了下來,改成了專門的打包區,墻上貼滿了“輕拿輕放”“生鮮單獨打包”的提示。
有次,一個顧客訂了生日蛋糕,要求下午5點準時送到,老周特意讓店員在蛋糕盒里放了冰袋,還附了張手寫的生日卡片,后來那個顧客成了店里的常客,每次下單都會備注“要周老板家的蛋糕”。
老周的故事,在陶寶閃購上不是個例。廣城越秀區的“阿強燒臘店”,曾因經營不善閉店兩個月,重新開業時門可羅雀,老板阿強甚至想過轉讓店鋪。
接入陶寶閃購后,平臺運營專員幫他設計了“燒味拼盤套餐”,把燒鵝、叉燒、油雞搭配在一起,定價39元,還送一份例湯。
沒想到上線第一天就賣了120份,阿強不得不臨時請了兩個廚師幫忙,后來干脆擴建了中央廚房,現在每天能賣400多份,連周邊城市的顧客都專門下單,說“比當地的燒臘店還正宗”。
成都武侯區的“花與詩”花店,以前只做線下生意,情人節、母親節忙得腳不沾地,平時卻沒什么客流。
老板李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接入陶寶閃購,開通了“一小時達”服務。
有次,一個男生凌晨2點下單,說“和女朋友吵架了,想送束花道歉”,李姐趕緊從家里趕到店里,選了束代表“原諒”的桔梗花,讓騎手加急送過去。后來男生專門留言:
“女朋友原諒我了,謝謝老板娘!”現在,花店的線上銷售額占比超過60%,李姐正在籌備第二家分店,還打算在陶寶閃購上推出“定制花束”服務。
這些小商家的改變,都藏在陶寶閃購的后臺數據里:上線三個月,合作商家突破15萬家,其中80%是社區小店、夫妻店;商家平均訂單量增長320%,新開店商家數量環比增加180%。
在尚海、廣城、成市這些城市,越來越多的小店老板像老周一樣,學會了看數據、做運營,把30平米的小店,做成了服務3公里的“即時便利店”。
老周現在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晚上關店后,坐在收銀臺旁看后臺的“顧客評價”。
有顧客說“牛奶比超市新鮮,還送上門”,有顧客說“老板打包很仔細,水果沒壓壞”,還有顧客說“沒想到小區門口的超市也能閃購,太方便了”。
看著這些評價,老周覺得心里暖暖的——他經營的不只是一家超市,更是一份給顧客的便利與安心。
而在陶寶閃購的商家培訓課上,老周還成了“特邀講師”。
他拿著自己的訂單數據,給其他老板分享經驗:“以前我以為做買賣就是守著店等顧客,現在才知道,跟著數據走,把商品送到顧客需要的地方,生意才能越做越火。”
臺下的老板們聽得認真,有人拿出手機記筆記,有人舉手提問,會議室里滿是對未來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