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一萬一千斤的鐵礦石和焦炭,前前后后耗費兩個小時的時間。
待所有原料裝完,進料口關閉。
布置于高爐下方的大功率鼓風機全力運轉,作為主熱源的焦炭劇烈燃燒,釋放高額熱量,使得高爐內部溫度迅速提升到一千四百五十攝氏度左右,已然處于軟化狀態的鐵礦石在高溫和石灰石反應下漸漸熔化,形成橘紅色的鐵水,表面逐漸漂浮一層液體爐渣。
整個高爐內部反應過程非常復雜。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越來越多的鐵礦石熔化為鐵水,于高爐下方形成熔池。
高爐外面,蘊含各種物質的有害廢氣從頂端排煙口不斷冒出,飄向湛藍天空,污染周邊空氣,立于安全距離之外的余華,聞著這股來自于鋼鐵工業的氣味,頓覺心曠神怡。
這個味道,很正。
待冶煉過程進行到三分之一時,警衛員小李和兩名戰士趕了過來,攜帶剛剛冶煉而成的硅鐵孕育劑。
緊接著,莊教授一行人的身影也相繼出現,胡志剛抱著圓柱狀的軋輥標準模具,趙章成抱著猶如炮管般的六十毫米芯棒標準模具,模具材質均采用榆木料,省時省力。
模具和硅鐵就位,一切準備就緒。
鐵廠翻砂車間的熟練工人,以最快速度制作軋輥與芯棒的砂模,這些熟練工人全是來自于長征之前的兵工廠工人隊伍,以前在民國各大工廠待過,技藝嫻熟,經驗老道。
他們雖然不懂什么機械原理和數學計算,但一線實踐經驗極其豐富,翻砂倒模可謂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要是擱日本,高低一個翻砂仙人。
趕在柳樹溝鐵廠第一座高爐出鐵水之前,四根軋輥和兩根六十毫米芯棒的砂模成功搞定,運送到高爐面前,等待鐵水。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著,鐵廠高爐周圍的人群越來越多,陳康,最高科技組,軍工局一眾部門負責人,各大工廠負責人,還有聞訊而來的劉將軍等人,陣仗不可謂不大。
這是根據地第一爐鐵水,意義重大,所有人只為見證。
深夜十點半,到了正式出鐵水的時刻。
高爐下方,四名工人如同抬轎子般抬著一個能裝150公斤鐵水的坩堝來到出鐵口等待,后面還有三組這樣的隊伍。
此刻,全場矚目。
待第一組鑄工隊準備就緒,一名老工人來到高爐下方出鐵口位置,用鋼釬捅開泥封,轉瞬,猶如巖漿般的橘紅色鐵水頓時涌出,進入所有人視線,順著溝槽流淌落入下方坩堝之中。
“啪啪啪”看著橘紅色的鐵水流入坩堝,現場眾人紛紛鼓掌,不約而同送上掌聲。
毫無疑問,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象征著根據地再次恢復生鐵生產能力。
沒多久,第一鍋鐵水裝滿,四名鑄工小心翼翼抬著重達一百五十公斤的鐵水離開高爐,往澆注區而去,第二組鑄工隊順勢接上,盡量不浪費任何一滴鐵水。
來到澆注區,第一組鑄工挑出漂浮于表面的爐渣,而后站在一旁的廠長馬田,按照事先安排將一份粉末狀硅鐵丟入坩堝鐵水之中,進行孕育處理,制造人工晶核。
這是經過余華精確計算的標準比例,盡管馬田不知道為什么要放入硅鐵,但他還是執行了命令。
經過攪拌,微觀世界中,高溫鐵水內部在硅鐵作用下出現反應,產生細微人工晶核,析出石墨。
添加好孕育劑,廠長馬田退到安全距離外,第一組四名鑄工傾斜坩堝嘴,對準芯棒砂模進水口,倒出鐵水。
“吱”火紅色鐵水就像是水龍頭般,源源不斷流入芯棒砂模內,霎時間,砂模傳出仿佛油炸般的聲音,內部冒出火焰。
幸運的是,沒有發生爆炸現象。
第一個芯棒砂模澆注完畢,隨即澆注第二個,兩根芯棒并不重,加起來也就四十多公斤,第一鍋余下一百公斤左右鐵水便用來澆注軋輥砂模。
四個軋輥砂模屬于鐵水需求大戶,總共需要八百多公斤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