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人都高興的不得了,張安見狀,可不忍心打斷自家老媽。
畢竟村里其他人家今年挖的土豆也挺大個的。
在她眼里,這可都是錢,自家吃是吃不了多少的。
當時栽洋芋的時候,張建國馱了很多草糞來栽。
一家人了一整天的時間,才把這半畝多土豆跟紅薯挖完。
家里的土豆紅薯都堆成了小山了,這要是以前,只能天天用來喂豬。
原本張安一家打算賣掉大部分,留下一些夠自家吃的就夠了。
但事與愿違,今年種的土豆不值錢了。
前幾天去喊人來收土豆的二叔說,原本去年能賣三毛多,甚至四毛一斤的土豆。
今年人家來收,只給二毛多錢一斤的價格。
所以現在大家都挺不甘心的,要是賣了嘛價格太低,劃不來。
不賣的話,自家吃不完,堆著也容易壞,而且用來喂豬更不劃算。
紅巖鎮這一帶山里的人們沒有挖地窖的習慣。
一般家里挖回來的紅薯、土豆都是直接找個房間堆起來。
所以雖然土豆這些東西耐保存,但是最后放壞了也很多。
但是放壞掉了的土豆,味道特別上頭,跟竄稀的一樣。
對于今年土豆的價格,張安倒是有些能理解的。
不說別的地方,單單是長箐村里,大家挖土豆的這段時間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今年的土豆是豐收年,又多又大,比去年好的太多了。
這產能過剩了,價格肯定就下來了。
但張安能理解并不代表著就愿意低價賣了。
所以他現在想著看看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容易保存。
其實放進空間是個不錯的選擇,放多久都不會壞。
但是這么土豆,一下子沒了,張安可解釋不清。
最后張安想了想,跟自家爸媽商量一下,決定不賣了。
打算在河邊的后院挖個地窖出來,專門放土豆跟紅薯。
這兩毛多錢一斤,還不如留著打粉呢。
雖然張安家沒人會挖地窖,但是村里是有人會的。
村里烤酒賣的王興華他家就有酒窖,是他老者王齊言自己挖的。
所以晚上吃完飯,張安提著一些東西,就往王新華家去了。
“興華叔,我舅爺在家沒啊。”
大家都是上寨的人,所以也比較熟悉。
王興華一家跟王芳是一個姓,不管有沒有直接的親戚關系,張安也得喊一聲舅爺。
“張安來了,快來坐,我爸在家的。”
王興華看到張安來了,招呼著張安去家里坐。
“來就來了,怎么還帶東西過來啊,你這孩子真是的。”
看到張安帶了些東西,王新華他母親就客氣了幾句。
其實兩家人關系不算多近,也只是正常的鄰里關系。
張安想找人干活,這禮肯定是要做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