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便是后世那些中醫醫院,能夠配出治病良方的都很少見。
相反,還是許多鄉下上了年紀的土醫生,還能憑借著自身的閱歷,開出一些可以治病的方子。
上一世即便張安沒有遇到張一行回來,但因為有張二爺在,張安對于這方面也是有些耳濡目染。
張二爺常常給村里人抓藥的時候,都會跟張安說,一般小病用不到大方子,兩到三味藥的小方子就夠用。
相對再嚴重一些的癥狀,小方子就沒什么用,可能就需要用的七到九味藥的中方。
而張二爺見過最嚴重的病灶,還是當年跟著他的師傅,見到的肺結核等這些大病。
那時候張二爺見過最大的方子,也不過十一到十三味藥材。
中藥不同于西藥,并不是用藥越多,效果越好。
中藥講究藥性搭配,所以藥材越多就,這里面的道道就越復雜。
而且不管抓再多藥材,到最后熬出來也就是一碗藥湯。
所以真正的有功夫的老中醫,都很忌諱給人開大方子,除非是遇到很大的疾病。
但一般即便是大病,也不會超過十三味藥材。
而張安后世在城里的日子,去醫院的次數也不算少。
其中有一次,他去省中醫的時候,一個不大嚴重的小病,那個醫生給他開了副藥,竟然有二十三種藥材。
因為牢記自家二爺爺小時候給他說的道理,那副藥他沒敢吃,直接就拒絕了醫生開藥回家的醫囑。
現在張安想起這事,也是覺得一陣好笑。
拿著手里手稿,不由得再次翻看,果然里面很多方子,最多的也不超過十三味藥材。
“干爹,這本手稿上的方子,都是真的?”
越想到最后,張安越發覺得,原本很輕的手稿,在他手里卻是變得沉甸起來。
“這手稿是我師父的師父傳下來,上面的方子也是由他記錄在里面。”
看著張安發問,張一行笑著解釋手稿的由來。
“這里面記錄的方子,絕大部分方子我跟我師父都親自用過,也算是論證了多次。”
“你看里面那些不同的字體,一部分是我師父以前給修改的,后來傳到我手里,我也在用藥之后,也稍稍改了一些。”
“不過里面的大方子,我倒是沒怎么碰過,因為這些年也沒有遇到適合的病癥。”
“里面有些古方,雖然我沒有親自動過手,但以前的時候,我見過師父他老人家給別人用過。”
張一行說著,便把自己沒論證過的地方給張安指出來。
剩下沒有被他論證過的地方,少部分是一些很少用的大方子,大部分是一些流傳比較久的古方。
大方子沒證,畢竟以前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信息交換比較困難,接觸的人群也確實沒有多少。
但手稿中記錄的古方,大部分張一行雖然沒用過,但他以前見張老道長用過。
其中就包括六味地黃丸、安宮牛黃丸等等一系列泛丸類的方子。
這些方子都是手抄記錄在手稿上,按理說應該都是用過的才對。
但這畢竟是藥,配出來是要人吃下去的,所以隔得時間比較久,張安沒法確定,肯定不敢直接用。
“這一本筆記,里面的內容我都已經謄抄了一遍,現在你正好在學習的過程,原稿上有很多修改論證的地方,非常適合學習,所以以后就交給你了。”
聽著張一行這么說,張安倒也沒有再說其他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