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仆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喜、怒、哀、懼、愛、惡、欲,此之謂七情。《中庸》止言喜、怒、哀、樂,喜、樂一也,何以所言不同?曰:皆情也。喜可以兼愛、欲,怒可以兼惡、懼。《中庸》言中和,則兼性言之,故止言喜、怒、哀、樂。此言七情之實,故詳言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