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二期廠房明年第四季度也能竣工,2016年1月份開始投產,但也要經歷產能爬坡。和一期廠房相似,2016年二期廠房總產量10萬輛左右。2017年二期廠房總產量12萬輛。”
“這樣全部算下來,明年總產量10萬輛,2016年一期、二期廠房總產能22萬輛。”
“2017年一期二期產能年產總能24萬輛,再加上三期廠房也能投產,2017年總產能達到34萬輛。”
“當然,這只是咱們的規劃,至于具體進展,還得看市場行情。萬一后年22萬輛的年產能就飽和了,甚至溢出了,三期廠房,也就不用急著投產了。”
鄒澤峰說的很詳細,王逸也聽明白了。
眼下新能源汽車還是剛起步,銷量也不是很高。
真要按照計劃的那樣,2017年三期廠房全部投產,年產能34萬,還真未必賣的了。
甚至2016年的一期、二期的22萬輛能賣的了,就不錯了。
沒辦法,2016年不是2026年。
像是特斯拉,當下只靠models,去年也沒有在國內開售,售價又高,全球銷量也才三萬臺+。
等到明年國內也開售了,銷量能達到5萬左右。
等到2016年modelx也開售了,特斯拉銷量就能達到8萬左右。
2017年,auilot1.0輔助駕駛發力后,特斯拉銷量就到了10萬。
但依舊銷量不高,原因簡單,這年頭電池技術不給力,純電續航短,很多人不認。
而且特斯拉的odels和odelx售價太高,70-100萬人民幣,注定賣不多。
等到2018年,3.5萬–5萬美元的odel3大規模交付,特斯拉的銷量就直接達到25萬臺。
隨后35萬臺,50萬臺,一百萬,130萬,180萬……
說白了,不是消費者不認新能源,是消費者不認續航短價格又高的新能源。
哪怕十年后,特斯拉年銷量達到180萬臺,其中高端的odels和odelx的總銷量也只有7萬臺左右,剩下的173萬臺都是便宜的odel3和odely。
沒辦法,70-100萬的odels和odelx,注定是高嶺之花,注定銷量寥寥。
而20-35萬的odel3和odely,才是銷量主力。
王逸想明白這個邏輯,看向鄒澤峰:“三期廠房如期建設就是,還有四期廠房都如期建設,不用擔心賣不了。”
“當下新能源汽車銷量不高的核心原因,不是沒人買,而是續航太短,售價太高。”
“只要我們能解決續航太短的問題,咱們星逸汽車的年銷量,就不是特斯拉的五六萬臺,而是二十萬臺!”
“若是再解決價格太高的問題,讓價格變得接地氣,那我們后續的年銷量就不是20萬臺,而是40萬臺!”
“若是再實現智能駕駛,那我們星逸汽車的年銷量就是100萬臺!甚至更高!”
“制約銷量的,不是時代,而是產品力!”
鄒澤峰等人面色微變,連連點頭。
只覺得王逸的話語高屋建瓴,讓人醍醐灌頂。
鄒澤峰思索道:“董事長,當下新能源汽車受電池技術限制,續航注定高不了,成本也低不了。像是特斯拉的odels60,362馬力,理論續航只有335公里,實際續航還得縮短,到了冬天衰減嚴重,實際續航更得打骨折,只適合城市內通勤。而售價高達65萬!”
“至于models85,modelsp85,續航到了400公里,但是價格也到了70萬到100萬,而且400公里純電續航也不夠用。這兩大難題,可不容易解決。”
王逸笑了:“所以我們的研發方向和特斯拉完全不同,咱們主力方向不是純電車,而是做增程!”
“電池成本高,咱們就用小電池,然后內燃機增程。這樣城市內通勤沒有任何問題,長途可以加油,也不用擔心沒電被丟在路上。”
“而且增程技術比純油油耗還低得多,成本也比純電低得多。這就完美解決了續航短和價格高的問題。”
用增程技術,去和特斯拉錯位競爭,絕殺特斯拉!
“增程技術研發的怎么樣?”王逸問道。
“董事長,按照您的要求,我們的增程技術也進展順利,目前第一代已經研發成功,并且做出了出來。”
“我們采用電機直驅,無離合器、變速箱等機械部件。內燃機僅用于發電,增加續航里程。主打低油耗,長續航,低成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