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興的新能源車企,就難了,單是傳統的發動機技術就是一個極高的門檻。
畢竟國內發展新能源的初衷之一,就是燃油發動機技術比較落后,變速箱技術也落后,難以追趕,不得不換賽道,
而做增程,根本不用理會燃油發動機,變速箱也省了,直接研發一個發電機就夠了。
王逸繼續道:“接下來,純電版本的測試要繼續,增程版的測試更要全力以赴。明年咱們先發布增程版,至于純電版本,到時候搭配著發布就是了。”
“是!”鄒澤峰恍然大悟。
按照王逸的意思,原來增程版才是主力,可能承擔八成銷量。
而純電版本只占兩成。
究其原因就是純電版本價格太貴,還有續航焦慮問題。
最簡單的,混動版本,這年頭純電續航150公里或者200公里的小電池就行,足夠用了,成本也低。
但純電版本300公里續航都不夠,400公里續航的大電池也捉襟見肘,要做到500公里的純電續航才靠譜。
在十年后,五百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成本不高,可在當下,三百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成本就很高,500公里的純電續航電池更是死貴!
真要上500公里純電續航,星逸汽車40萬起步根本不現實。
特斯拉500公里續航賣到百八十萬,星逸科技也得賣到六七十萬。
這樣一來,銷量就慘淡。
還是150公里到200公里的小電池+增程,才是當下最好的出路。
突出的特點就是油箱增程,成本低,綜合油耗低,續航長!
掛上一個56l的郵箱,再加上純電續航150-250公里,綜合續航直奔1300-1400公里!
比油車都猛多了,續航無憂。
“增程版本,你們怎么搭配的?”王逸問道。
“董事長,星逸s5增程轎車,標準版搭載3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初步測試能做到150公里以上,后續繼續優化,純電續航有望達到180公里。還有一個30l的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初步測試約700公里,后續繼續優化,有望達到800公里。”
“旗艦版搭載4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初步測試能做到200公里以上,后續繼續優化,純電續航有望達到250公里。同樣是30l的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初步測試約800公里,后續繼續優化,有望達到900公里。”
“星逸x5增程suv配置和s5差不多,不過由于suv更重,導致續航有所衰減。”
王逸點點頭:“標準版3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高配版40kwh的自研刀片電池,純電續航180公里,240公里,這沒問題。但是郵箱30l太少了,直接做到56l。”
“董事長,需要這么大的油箱嗎?30l,滿油滿電綜合續航八九百公里足夠了吧?”
王逸擺了擺手:“不夠,把油箱做大就行,滿油滿電綜合續航1300公里-1400公里。讓用戶徹底無憂。”
“油箱這個東西,必須給足了,用戶可以不加滿,但我們不能給小了。”
“一旦油箱給小了,銷量好不了。”
前世的寶馬i3就是如此,第一款銷量還可以的增程汽車。
純電續航約130-160公里(nedc標準),9l油箱,綜合續航約300公里。
只能說雞肋,跑個高速都要頻繁加油,用戶能不煩?
結果就是寶馬i3增程版的銷量雖然還湊合,但也不是多好,更別說大爆了。
但凡把9l油箱換成56l油箱,滿油滿電綜合續航300公里變成1200公里,那i3增程版的銷量,可就厲害了。
因此王逸決定,直接換56l大油箱。
一句話,用戶可以不加滿,但是咱不能沒有!
“好的,董事長,我這就安排更換事宜,然后盡快開始測試。”
“嗯。”
王逸滿意地點點頭,接著話鋒一轉:
“還有你剛才說的產能問題,后年開始,產能充足,但明年上半年產能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