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很鮮明,即:以被困在都市叢林里的猩猩群體對標因順應人類瘋狂的野心所產生的惡果。
隨著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惡果論一直被各方媒體呼吁報道,可想而知,這么一個題材是結結實實擊中了輿論風向的前沿——福克斯的制片人已經能想象電影按著劇本呈現出來,宣傳時能蹭到多少市場熱度,又能吸引多少觀眾的視線。
只可惜,限于思維的局限,就這么一點創新,都是福克斯想不到的,雖然大家都知道小故事對標大矛盾,在娛樂之余給觀眾一些思考,是不可多得的正確的劇本創作方向,但沒想到就是沒想到。
“我現在是知道為什么螢火蟲總是能成功了。”福克斯方面派遣的將在劇組連合署名執行制片的伊維爾心里佩服著,身體誠實的鼓掌,嘴上也恭喜:“看了劇本,我們現在更加相信電影會取得好成績了,厲害,厲害。”
總之,明明白白的知道劇本想講什么,福克斯的人頓時有底氣不少,都感覺有潛力可挖。
面對福克斯的奉承,萊曼笑笑回應,接過會議的主導權,“好了,相信在座的人都知道拍攝方向了,今天我們就是簡單碰個頭梳理一下兩方的工作。各位有什么想說的,都聊聊。”
大家都認真了起來。
“我先說吧。”福克斯的人指著劇本里的女主戲份問道:“這位有什么考慮嗎?她好像存在感弱得可憐。”
“殘酷試驗的幸存者凱撒,在它成本的過程里,男主因為一時的惻隱之心收留喂養,并結識了動物學家的女主,然后互生情愫......如此切換對比難道不覺得很有戲劇性嗎,因為一只猩猩認識了一個相關的角色。至于她的戲份,這部戲真正的主角只有凱撒,鏡頭少點也沒事。”
螢火蟲的編劇回答。
“還不錯,男女主的感情戲作為前半段溫情一面的點綴,這和后面凱撒智力增長所產生的不同認知和立場差異,以及站在人權所謂的善意,對比作用很明顯。”另一位福克斯代表團的白人把手放在嘴邊稱贊道,“越不被理解,強硬挑戰鋼鐵叢林的秩序就越合理。他倆的愛情,更像是一種反諷,凱撒是寵物,他們是因為寵物認識的戀人,多奇妙。”
另一位也點頭,“對,他們的元素只是點綴、鋪墊,越溫情越殘酷。人和關在牢籠里的猩猩能共情?這不是笑話嗎。前后都呼應上了。”
“好吧,我的疑惑主要是在立場方面。”有人繼續提出觀點討論:“這么設計,完全站在猩猩的視角,會不會負面觀感太強烈了。”
“強烈才好。強烈,觀影情緒才能更好的調動起來。《第九區》站在外星人視角,把大蝦描繪成星際難民,不也很受歡迎。一點警醒罷了,社會都愿意看見這種警醒。”又有人站出來說道。
萊曼點頭附和。
設置立場背景是門很深的學問,把一個事物往好了拍,還是往壞了拍,基本就取決于創作的方向,比如同樣是外星人入侵,看《獨立日》兩方對峙了,觀眾只會代入到人類一方,且描繪的外星人屠殺人類會產生不適感和同仇敵愾的心理,而看《第九區》大部分卻都是覺得大蝦能落到那個地步或多或少還有惻隱之心,尤其是暴力拆遷那一段,絕了。
相類似的是,《猩球崛起》里就是先鋪墊活在鋼鐵叢林的猩猩們日子都不好過,讓人于心不忍,然后等到凱撒振臂一呼,就能讓觀眾產生情緒上的激昂且對猩猩們的起事不會興起太多的反感。
想把握好這個度其實很難,拍過了,太假;拍少了,沒鋪墊到位,觀眾代入不了,原版電影就是設置得比較平衡,所以看過的影迷還都能接受影片所映射的警世思維。
“那選角方面貴方有什么主意?”福克斯的人突然問。
“那些猩猩肯定是動捕+CG合成,這一塊我打算交給瑟金斯的團隊,已經讓人提前聯系到了檔期。”萊曼說道:“至于男女主,基于預算回報的考慮,不用什么大牌影星撐場子,選人標準很寬松。我只有一個前提,來了得簽系列的多部片約,限制浮動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