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跑過來查看進度預期的發行人員熱烈討論著。
“檔期定在什么時候?”萊曼的視線從熒幕上收回,看向利亞姆。
“10月下旬吧,都年中了,剛好去萬圣節檔期碰碰。”利亞姆又道:“對了,BOSS,《雷神2》開始下畫了,我已經讓人把分賬單放到了你的辦公桌上。”
“嗯。”
回到辦公室,萊曼稍顯愉悅的看著這筆財源的入賬收益。
今年,集團動作不斷,各部分都在積極開擴,花銷極大,他都感覺有些缺錢了。
只說上半年,漫威銷售體系下的大型倉儲、旗艦店、貨運轉運渠道,外加對片庫的擴充、琥珀視頻的搭建以及傳統發行站點模式的再升級和賽事平臺的持續擴大,一期工程后,就花了5.2億,未來兩年總計支出甚至在16億左右,再加上業務擴增帶來的職員薪酬、運營成本的擴大,從09年的4.37億基本支出到10年6.24億,今年起碼在這一塊會升到8億左右。
而在去年,對于曼恩傳媒來說,影視板塊作為最大的主營業務,總營收高達114.23億美金,同比增長百分之47.8(主要收入來自于登頂的《阿凡達》、漫威影視劇以及版權運作收入),凈利潤37.49億,算上之前的資金沉淀,賬面上大概在42.26億左右......
回到《雷神2》。
北美3.23億,占比百分之47,國際3.62億,占比百分之53,全球票房大致也就在6.85億左右了,雖然某些地區的放映周期還會拉長,但對整體的增加很微弱。
分賬方面,還是一樣的階梯型分賬,作為這么強勢的品牌電影,影片放映的第一周,照例片方先拿大頭,也就是票房的8成,以此類推,慢慢減少比例,且某些邊緣城鎮,在院線聯盟的要求下,制作方是補貼推廣的,給得是內部折扣比例,降低院商的行銷成本,畢竟美國是個車輪上的國家,很多地方基礎設施都不齊全,看電影也只能看第二輪,不給優惠太過分了。
如此一來,北美作為對好萊塢片方來說最高性價比的票倉,整體算下來大概是院線分走1.324億,出品方拿走1.906億;海外的話,院線分走1.973億,出品方拿走1.647億,再扣除渠道費、稅務等方面,大概能剩下1.174億,減去成本,宣傳支出,福克斯、導演幕后、工會等方面的抽成、酬勞部分,能進入漫威賬戶的只有不到4455萬。
衍生品及銷售分成也大體是差不多的模式,北美創造的利潤不需要再過幾道手,運營成本更低,容易賺錢些,扣除各方面的分成,漫威的雷神角色形象外加一部分倉儲的建立,增強了己方的銷售績點等因素算下來,大概有5200多萬,再減去雜七雜八的手續費,能進入賬戶的還有4800萬出頭。
而對制片方來說最值錢、也是最穩定的收入,版權運作的話,6億級別的市場爆款放到線下,盈利情況自然可觀,至少能在后續的6個月里,僅靠北美,進賬1.16億,哪怕未來賣不動了,在片庫里也能帶來資金上的可靠進賬,再加上海外部分,雖說行銷成本高,代理抽成也高,審計復雜,但利亞姆給出的收益也至少在4000萬左右,版權方面就有1.56億了。
除了這些業務大筆的進項,一些零零散散的小錢,比如授權費了、廣告費了,大概來說《雷神2》能為公司帶來2.48億——三年之后的版權運作都沒計算在內,品牌形象的升值更是一種無形資產。
放下小結性質的報表,正當萊曼在這邊繼續盯著其他項目的運作時,作為流媒體領域頭部地位的奈飛購片人員卻在例行的采購影院下映作品時,在漫威影業這里碰壁了。
他很懵,但隨即就把消息或者說曼恩傳媒沒再隱瞞的消息反饋給了總部,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大王,螢火蟲也開始搞流媒體了,他們的片源不給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