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12年之前,也沒幾個好萊塢廠商愿意在內地大力宣傳,根本性原因就在于中影不會為制片廠的自費宣發買單,扔得錢多了,又是13個百分比的分賬,內地收益很容易受損,久而久之,還不如多在歐美兩地跑,最多加個日本。
到了現在,有4分之1的入賬外加內地不斷擴升的市場大盤擺在那,對華宣傳重視幾乎是肯定的。
甚至說像《2012》那樣,一部好萊塢大片特地加入華夏元素乃至請華語演員都是在這個時間點之后慢慢成為主流。
資本就是如此,順應市場環境是它們的本能,就好比美國電影廠愿意去捧英國、法國、意大利演員一樣,市場體量就代表他們的傾向。
營銷嗎,不丟人,港片以前還老請日本演員演呢,市場選擇罷了。
“怎么這么有談性?看來,大家對內地市場很垂涎嗎?”
一連幾天,萊曼每天都能在報紙上讀到相關的論調。
2012年,的確是個多事之年,雖不是什么瑪雅預言中的末日景象,但也足夠震蕩了。
拉斯特莊園的二樓陽臺。
他正看著報紙,慢悠悠的吃下午茶。
伊娃也在旁邊搭著躺椅,蜷著兩條長腿,不時感概,“《猩球崛起》總算是封鏡了,補拍可真麻煩。”
《猩球崛起》是去年夏天開機的,其實秋天就快拍完了,但在后期剪輯時,本來是想著留白結尾,但處理上鋪墊續作的調調沒搞好,整得11月中旬,后期同步進行的時候,扎導又匆忙的調集檔期拉著班底補拍了一段。
再加上中間要過圣誕,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差不多完全搞定。
“那你可以多休息一段時間,正好手上沒事。”
“不行啊,歇息歸歇息,有事還是要干的,我可不能失信。”伊娃數著手指,“你幫我參詳參詳唄……”
這么說著,漸漸熟悉制片工作的她從包里拿出幾份劇本,“這都是有人遞到我手里,稍微感覺不錯的本子,你幫我看看。”
嗯,伊娃也是有個制片公司的女強人了。
萊曼接過,太庸俗的PASS;不接地氣,沒有明確受眾標簽的PASS;張口就是幾億幾億投資的PASS,剩下稍微能過眼的也就一兩個本子。
當然,好萊塢的編劇太多了,每年備案的劇本少說有幾千個,從這個角度來看,伊娃自己招攬的人員先篩過一輪,已經打消了很多的本子。
“非要選一個拍的話,這個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