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第一天股價增長93%,市值達到46.5億港元,證明了市場對于明報企業的認可和期望。
在許多媒體看來,明報企業成為港股傳播業第一股只是時間問題了。
事實證明,這些媒體猜對了,但沒完全猜對。
明報企業上市第二日,股價繼續攀升,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股價便由3.2元提高到了9.2元,
累計漲幅187%。
市值也來到了69億港元,成功趕超東方報業的63億港元市值,成為港股傳媒業第一股。
這個股價和市值對于剛剛上市的明報企業來說,肯定是虛高的,但也證明了市場對于明報企業的信心和認可度。
從上市前的一個多月到上市后的一周多時間,陶玉書一直開啟著卷王模式,沒有一刻懈怠,不是才接受采訪,就是在接受采訪的路上。
5月23日,《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份關于陶玉書的深度采訪。
這份報紙是《華爾街日報》在1979年創辦的綜合性日報,亞洲版的總部就放在了香江。
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從創刊便成為了亞洲財經新聞領域的權威雜志。
自六十年代開始,香江報業的發達程度便冠絕亞洲,即便是報業同樣發達的日本也稍遜一籌。
明報企業上市短短幾天之內便成為港股傳媒業第一股的位置上,自然引起了《華爾街日報》的關注。
早在去年它們就關注過陶玉書收購明報集團的事,還將陶玉書捧上了香江「傳媒女王」的寶座上。
現在《華爾街日報》的話可以說是極有先見之明,它們自然不能放過宣傳自家報紙遠見卓識的這個機會。
「初見陶,很難想見她已經35歲了。當然,這只是視覺上的第一印象一一年輕、貌美。
實際上她掌握著兩家港股傳媒上市公司和在亞洲規模首屈一指的電影公司,以她年紀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筆者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旺盛的精神狀態和斗志,她似乎不知道什么叫疲倦。
每天早上8點,她會準時出現在公司大樓里,職員們見面會以「林太」來稱呼她。
中國人并不冠夫姓在前,這是香江人獨有的習慣,陶對此并不排斥,反而很高興,她說她的成功離不開丈夫的支持。
她特意強調,這并不是中國人的謙虛習慣,而是事實。
陶的丈夫是家,曾獲得過法國勒諾多文學獎,作品暢銷世界各國,也包括美國,她對此深感驕傲。
工作中的她深陷各種事務,電影、漫畫、游戲、新聞、出版———
在這些繁雜的工作中,她總能輕而易舉的理出頭緒,并做出決斷。
頭腦清醒而理智,充滿了活力與干勁,和太過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總是一件令人很有壓力的事,這是陶的下屬們的感受。
通常,陶會在晚上8點前下班,這是她和丈夫的約定。
她說自己經常會因為太過投入工作而忽略了陪伴家人,她對此有些內疚,但很難改變,幸好家人們都很理解她。
從英皇道到深水灣有11公里,路過7個紅綠燈,陶說她除了過年,她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通勤于這條路上。
深水灣道75號是陶和丈夫林在去年購入的別墅,這周圍的別墅群在七十年代之前并不起眼,后來住在這里的李嘉誠成為了香江首富,這里才成了香江富人們爭相購買的熱門豪宅區。
筆者和陶回到家時,林已經準備了一桌美食。她說這是她家的傳統,每當有客人登門,丈夫就會下廚,展示一下他的絕活。
好吧,我承認,他的手藝確實不錯,讓我想起巴黎七區的馬克思咖啡館,那是巴黎最棒的餐廳。
溫柔又有才華的丈夫,可愛的兒女,事業有成,美貌而智慧,當筆者將這些要素羅列到筆記本上時,不禁有些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