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看著道光志得意滿的樣子,心中一時莫名感慨。
“大皇帝撫有萬邦啊……”
在中國的傳統的政治術語中,“撫”的意義大抵相當于“和”,但其中又有重要且微妙的差別。
“撫”與“羈縻”可以互通互換。
它是指中央朝廷對各地的造反者和周邊地區的民族或國家,采取妥協的方法來達到和平。
其結果不外乎對受“撫”者作出一些讓步,并加官晉級。
它有著由上而下,居于主動的地位,也意味著受“撫”者對施“撫”者的臣服。
施“撫”者與受“撫”者在地位上有高下之分。
一如唐朝對周邊國家可以用撫。
但宋朝對周邊國家只能用和。
“這撫就如同剿一樣,是帝王們交并輪番使用的兩種重要手段。”
朱棣對著朱瞻基道:
“一般說來,可戰而勝之時用剿,戰而不能勝時則用撫。”
“用剿時命將出兵,討而伐之。”
“用撫時往往換馬,諉過于主管官員,實為替罪羊,另宣皇帝新恩,以能循歸常態。”
“縱觀歷史,剿與撫都有諸多的實例和經驗,道光也知詳用通。”
“這點其實你爹最懂。”
朱棣不知想到什么,突然笑道:
“按照儒家的理論,皇帝是天下共主,對于負屈的外藩理應為之申冤,方顯得大公至正。”
“按照此時清朝的觀感,英國本屬化外,若非問鼎中原而一時難以剿滅,作一些遷就,宣示一下大皇帝的浩蕩皇“恩”,也不失為是一種恰當的解決方法。”
“由此可見,道光此時主撫,依然是從祖法祖制為根據。”
朱瞻基皺著眉頭,環抱雙臂道:
“但這都是道光的一廂情愿。”
“那些英國人是要中國伏降,道光卻要英國人就撫……這……”
朱棣撣了撣落在身上的枯葉,淡然道:
“這般看來實屬荒謬,然決定撫計和執行撫策的道光和琦善,卻感到道順理合。”
“所以啊,這事還沒完呢。”
“因為英國人要的可不是什么撫啊。”
……
【十一月六日(11月29日),琦善抵達廣州。】
【同日,懿律因病辭職回國,英國全權代表由義律接任,侵華遠征軍總司令由伯麥接替。】
【琦善在赴粵途中就揚言:“現在辦理夷務,在柔遠不在威遠。”】
【“英夷強橫,非中國可能敵”】
【到廣州后,力反林則徐所為:遣散水勇、拆除海防工事,裁減兵船,罷斥抗英有功將領,視廣東人民為“奸逆”。】
【隨后與英國談判。】
……
天幕上。
英國人與清朝官員對面而坐。
一名翻譯對著官員附耳小聲道:
“大人,這條約與先前的《致中國宰相書》不符啊。”
官員面上不動聲色,只是開口道:
“詳細無誤的講來。”
翻譯拿起桌子上的紙張,瞥了一眼對面的英國人,豎紙遮擋視線,指著上面的文字對官員道:
“第一,他們要求我們開放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寧波為通商口岸。”
“第二,英國政府可在各通商口岸派駐官員,與大清官員直接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