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未來?”徐平冷笑一聲,眼神越來越冷。
“靠什么定義?
靠你終端bg做手機積累的那點c端經驗?
還是靠供應鏈左總那些b端的精密制造?
隔行如隔山!
汽車產業的復雜性和資金密集度,遠超你的想象!”
“華興三十年來在b2b領域建立的信用和口碑,不能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整車夢’就毀于一旦!”
“虛無縹緲?”馮庭波忍不住插話,聲音清冷而堅定,“徐總,海思的芯片需要最嚴苛的戰場。做供應商,我們拿不到主機廠的核心數據,沒有整車這個終極試驗場,我們的技術如何迭代到世界頂尖?如何突破封鎖?”
她的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上劃過。
“馮總!”廖建忠沉聲開口,試圖緩和,“技術理想很重要,但企業生存是根本。海思現在首要的任務是活下去,是突破14n、7n,是在制裁下保障現有業務的芯片供應。分散資源去支撐一個全新的整車平臺,風險太大了!人才缺口就是現實!”
“人才可以培養,可以引進!”左夢安立刻反駁,“我們的供應鏈體系有強大的整合和學習能力,全球的資源都可以調動。只要戰略定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胡向東也再次強調:
“客戶信任很關鍵啊!
我們和奔馳、寶馬在車載系統上的合作剛有起色,轉眼我們自己也造車去跟他們競爭?
客戶會怎么想?
全球運營商市場是我們壓艙石,如果因此產生裂痕,損失不可估量!
做供應商,才能廣結善緣,風險最小!”
“廣結善緣?徐總,胡總!”姚塵風的聲音帶著一絲嘲諷:
“博世模式固然安全,但利潤的大頭永遠被主機廠拿走!
我們投入巨資研發的核心技術,只能作為‘零部件’被定價!”
“看看現在那些供應商的利潤率,再看看特斯拉的市值。
這就是話語權的差距!
華興的雄心,難道就止步于做一個高級‘打工人’嗎?”
爭論如同沸騰的巖漿,在巨大的會議桌上來回噴濺。
支持“造車”的姚塵風、左夢安、馮庭波、鄭青山,與堅持供應商的徐平、廖建忠、胡向東、丁思云,壁壘分明,寸土不讓。
每個人的論點都基于詳實的數據和深刻的行業洞察,引經據典,邏輯嚴密。
這邊徐平引述博世歷年財報數據,證明頂級的利潤率和穩定性;
那邊姚塵風則甩出特斯拉市值飆升的曲線和滲透率報告,描繪整車品牌的巨大想象空間。
這邊馮庭波強調技術閉環對突破封鎖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