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前動手,在正式切換前兩周,啟動歷史數據的全量遷移!”藍色筆尖在虛線盡頭狠狠一頓。
“然后,在正式上線的那一天,我們只遷移這兩周內新增的‘增量’數據!把最后切換的時間,壓縮到一天之內!”
會議室瞬間陷入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震住了。
提前遷移?
把最終切換的壓力分散到日常?
這簡直是顛覆了erp切換的傳統路徑!
“這......”
許相與眼睛猛地睜大,死死盯著那條藍色虛線,大腦飛速運轉,技術人的直覺讓他瞬間捕捉到這個創意的閃光點。
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來:“妙啊!一次全量打底,后續每日增量同步!就像滾雪球,正式切換時只需要滾最后、也是最小的那一圈!”
他激動得聲音都在發顫,“理論可行!絕對可行!”
“這就是erp版本的《速度與激情》。”一直沉默旁觀的羅俊涵突然開口,聲音帶著一種歷經滄桑的了然。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紅色馬克筆,在代表舊系統的區域畫了一輛大巴車,又在代表新系統的區域畫了另一輛。
“舊系統是那輛裝了炸彈、還在狂奔的大巴,新系統是另一輛并駕齊驅的空車。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兩車保持等速行駛的極限狀態下,把乘客——也就是業務數據,一點點、安全地轉移過去。”
他看向廖乙林,眼中滿是激賞,“老廖,你這個假設,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然而,理想的光輝下總有現實的陰影。
一個負責數據校驗的資深工程師憂心忡忡地舉手:
“方案邏輯漂亮!
但怎么保證數據在多次遷移中不重、不漏、不錯?
每天增量同步,萬一某天的校驗出問題沒及時發現,等到最后切換時發現數據對不上,那就是滅頂之災!
風險太分散了,反而更難控制!”
一直坐在羅俊涵旁邊的項目經理李峰卻開了口,冷靜而堅定:
“風險分散,但應對也可以前置。
只要我們建立嚴格的日清日結機制,每天增量遷移完成后,立刻對新舊系統的該批次數據進行全方位校驗!
發現問題當天定位、當天解決!
把隱患掐滅在萌芽狀態,分散風險的同時,也分散了壓力!”
“說得好!”廖乙林精神大振,他一臉佩服的看向李峰。
果然,能在這種大型項目里面當項目經理的,沒有一個是吃干飯的。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眾人,“理論需要實踐驗證,我提議,拿庫存模塊打樣。它是數據量最大、結構最復雜的模塊之一,啃下這塊硬骨頭,就能證明這條路走得通!”
一場針對庫存模塊的可行性驗證攻堅戰旋即打響。
財經、采購、供應各領域的技術骨干被緊急抽調,組成尖刀連。
無數個不眠之夜在光谷軟件園的應急燈下流逝,一行行代碼被反復調優,一次次壓力測試逼近硬件極限。
當最終驗證報告顯示“一次全量+多次增量”方案在極端壓力下仍能完美運行,并成功將最后一次增量切換時間壓縮到驚人的四小時內時,整個項目組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
廖乙林長長地、近乎虛脫地吐出一口濁氣,多日殫精竭慮的疲憊瞬間涌上,但眼中卻燃燒著勝利的火光。
他忍不住要跟大老板陳默吹牛逼了,他覺得原計劃七天都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