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kpi更多是減少接管率、提升舒適性。
他從未如此赤裸裸地、被一個如此高位的人,用“生存率”這把沾血的尺子,來衡量自己每一行代碼的價值!
那0.1%的數字,此刻像一塊燒得通紅的鐵,燙在他的神經上。
辦公室內,雪松的冷香似乎更濃了。
陳默靜靜地等待著,目光如亙古不變的寒潭,深不見底。
他沒有催促,但那股無形的壓力,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倍地增加,沉甸甸地壓在兩個從萬里外歸國的頂尖工程師心頭,幾乎讓他們窒息。
這場關于技術與生命終極價值的“死亡面試”,才剛剛進入最殘酷、也最核心的篇章。
時間仿佛被那沉重的壓力拉長了,每一秒都像在粘稠的膠質中艱難跋涉。
辦公室里很安靜,李飛鵬仿佛能聽到自己有些失控的心跳聲。
對面,陳默的臉在背光中顯得有些模糊,唯有那雙眼睛亮得驚人,牢牢鎖定著他。
那0.1%的生存率問題懸掛在他思維的懸崖邊。
他張了張嘴,喉嚨干澀得發不出聲音。
實驗室里引以為傲的99%識別率,在陳默描述的“強光眩目+大雨模糊+揚塵衰減”多重失效地獄模式下,顯得那么脆弱不堪。
他腦中飛速閃過無數技術方案:
多模態傳感器冗余?
異構特征融合?
基于場景自適應的置信度閾值動態調整?
甚至......引入車路協同(v2x)的上帝視角?
但每一個念頭升起,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工程挑戰和落地的不確定性。
如何量化保證95%?
誤差降低0.1%意味著可能多挽救一條生命?
這沉甸甸的倫理重量,幾乎要壓垮他純粹的工程師思維。
“陳...陳總,”李飛鵬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那是他深度思考時的習慣。
“在多重失效模式下保證95%的識別率...這需要系統級的魯棒性設計,絕非單一算法模塊能獨立承擔。”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將思維從震撼中抽離,回歸技術邏輯:
“首先,硬件層面,需要最大化異構傳感器冗余(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的獨立性,確保單一傳感器失效或被干擾時,系統仍有可靠輸入。
其次,在特征融合層,不能簡單加權平均,必須引入基于失效模式在線診斷的動態融合策略。
例如,當攝像頭置信度因強光驟降時,立即提升激光雷達點云在bev空間構建中的權重......”
他越說越快,思路逐漸清晰,仿佛在絕境中找到了一條荊棘小徑:
“更重要的是,需要構建一個覆蓋極端場景的‘感知能力邊界地圖’。
系統需要實時評估當前環境組合下,自身感知能力的極限在哪里。
當評估顯示關鍵目標(如橫穿小孩)識別置信度已逼近或低于95%的安全閾值時,系統必須主動降級,觸發更保守的駕駛策略,比如強制減速、擴大安全邊界。
甚至......請求人工接管。
這0.1%的提升,或許就來自對自身‘無知’的清醒認知和果斷的保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