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那張報紙的第一版排版頁,曾在司命指下改了整整七次。
他不是在寫新聞。
他在排布命運。
標題最終敲定那一刻,他沒有選擇聳動的驚悚詞匯,也沒有堆砌所謂“真相”來博取眼球。
他選擇了一個模糊得近乎克制的名字:
《夜課風波:未確認命紋失控事故調查紀要》
雷克斯站在他身后,盯著那行字,眼中多了一絲詫異與探究:
“你確定用‘未確認’”
司命點點頭,神情平靜得像在談一場不值波瀾的舊戰:
“越模糊——越能傳。”
“確鑿會被懷疑,模糊才能被講述。”
他在正文里設計了三段結構邏輯,彼此不重復,卻層層遞進,形成一種“雖無實據、卻難以否認”的錯覺閉環。
第一段:信息鋪墊。
“據目擊者稱,一名夜課學生在課后,于街角遭遇‘某位疑似教職人員’,其后命紋出現劇烈波動,昏迷三小時。教會方面暫無回應。”
這段話不提學生姓名、不說明發生地點,也未使用任何明確指控語氣。
但它精準地埋下一個不可證偽的恐懼核心:命紋,是可以被“某人”動手腳的。
第二段:集體投影。
“晨星社走訪了數位下層夜課學生,多人表示‘曾在夜間接到自稱神職者的低語告誡’,并被要求‘交出卡牌、獻上光芒’等內容,疑似禱文語素。”
這段不作評價、不下定論,僅以“走訪”之名構建一個“集體敘述”的幻象。
不是證明,而是誘導。
即使什么都沒發生,只要讀者開始問自己一句:“我有沒有聽見過”
那就夠了。
伊恩挑眉,語氣半真半戲:
“你不是在控訴教會。”
司命沒有猶豫,淡聲答道:
“不是。”
“我是在教大家——如何害怕。”
第三段:情緒點火。
“我們不指控任何組織。但每一位初燃命紋的孩子,都值得被問一句:
光,是誰的
火,是不是你想點的
而你的紙,是不是有人提前寫好了燒點”
這段完全脫離了事實陳述,改用結構化的詩意語言,制造出一種“可群體復述”的敘事共鳴。
報紙是寫給人讀的。
而司命寫的,是要讓人講給別人聽的。
雷克斯盯著最后一行字,低聲說:
“你這是把真話藏進謊言,再把謊言藏進詩里。”
司命笑了笑,像是默認,又像是自嘲。
“真實的謊言,不靠說服。”
“它靠誤解。”
說罷,他將整篇稿紙最后一角輕輕畫上一個命運符印,低聲喚出:
“言之回路重定引導。”
一縷命紋之光在紙頁邊緣悄然浮現,像一束燃星在墨線中閃現。
這是【真實的謊言】的低階干涉版本——
觸發條件:閱讀者完整閱讀此文后,自動忽略或遺忘文中“未確認”“暫無證據”等語匯。
效果:在口頭轉述時,默認提取“結論”而非“語境”。
他把紙遞給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