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煊嘴里咒罵著,可實際上這首詩并沒有太大的進展。
可就在這個時候,衙役們以及開始舉著牌子游走。
開始展現賦的題目。
宋煊抬眼望去。
瞧見是寫一首以赤壁為題的賦,限制三百字往上。
“直娘賊。”
宋煊再次罵了一聲。
晏殊這是打算要百中取一嗎?
一般考試所出賦題,尚無限制,可出自經史,也可由考官任意命題,或景物,或器物均可。
除了宋煊罵出聲音外,自是有一大部分學子開始哀嚎。
隨著考官喊著肅靜,誰再出聲,就直接打出考場。
宋煊嘴里卻是嘀咕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他順了了半闕后,發現已經超過三百字。
遂宋煊直接在草稿紙上寫著:
奉
試赤壁賦:
按照大宋科舉考試的要求,寫賦的時候,有十三條的規矩。
其中起手式便是奉試,這個相當于“解”的格式。
試卷不寫‘奉試’”等十三條中,違犯任何一條,均徑黜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宋子與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至于年份宋煊也懶得改,還要注意韻。
就當是老子夢中的時候那年去的赤壁。
反正這種賦,也不需要是親身經歷才能寫。
晏殊剛從另一行轉回來,就看見宋煊在那里揮筆一簇而就。
他腳下快速倒騰了幾步。
走到宋煊身邊放緩腳步。
然后又正大光明的“視奸”了一眼他的試卷。
起手就是:壬戌之秋?
晏殊下意識的掰手指算了一下。
如今是甲子年的秋天,壬戌那就是四十五年后的秋天?
好家伙。
真是好家伙。
宋十二他果然不走尋常路!
暢想自己四十五年后,帶著友人去遨游赤壁是吧?
晏殊不知道要怎么吐槽,宋煊如此胡編亂造的思路。
但他作為主考官也不好一直停留在這里。
此時晏殊腦子里全都是疑問,慢悠悠的踱步離開。
因為同為神童的他,也沒有理解宋煊的腦回路。
畢竟在他看來,神童的路線都差不多,能夠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
而且晏殊作為神童的代表人物,自是也見過不少神童。
他也能猜出那些神童的心思,可偏偏遇到宋煊這么一個被耽誤的神童,晏殊一直都無法猜透宋煊的心思。
這小子的想法,總是異于常人!
宋煊好不容易遇到個簡單題,自是開始大寫特寫。
我管你這個那個的!
看著這個賦的要求,王泰心里沒有思路。
他對于這種歷史關注的很少。
平日里多是經書子集之類的。
誰承想這次晏殊根本就沒有從那里找,全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出考題。
一下子就讓王泰有些麻爪。
他剛剛下定的決心又有些浮躁,特別是瞧見宋煊在那里一直寫寫寫的。
王泰有些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