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有賣冰棍的騎著自行車過來,李龍沖那個人喊了一聲,賣冰棍的急忙過來。
“三個奶油的。”李龍掏錢。
以他的身家,給全麥場其他人都買冰棍也沒啥,但這個時候沒必要充大頭。今年帶著隊里人賺了不少錢,這時候就別再出頭了。
果然,這邊買完后,其他幾家子都掏著錢買著冰棍,不過基本上買的都是普通的。
其他人也沒因為李龍沒給他們買冰棍而有什么意見,這時候人大多還是挺純樸的,而且很要面子。
快到中午的時候,梁月梅先回去做飯,太陽直接曬到頭頂,李龍感覺頭發縫里都在往外冒汗,但看著沒敲的還好多,想著堅持堅持吧。
“小龍,你拿袋子,把葵花頭裝起來放進袋子里,撂馬車上,裝完后就牽馬車回去吧。”
李建國知道李龍不喜歡干農活,便給他分派了新任務。
李龍也沒矯情,站起來,拍拍身上的葵花渣子,就去裝花盤。
等回到家里,梁月梅已經炒好了菜,準備拉拉條子,李龍這邊就幫著燒火。
下午繼續。
兩天時間,把油葵敲完,接下來就是收隊里的。
李龍這時就撤出了戰斗,和陶大強逮魚去了。
不缺這點工分,讓其他人掙吧。
逮了一個星期的魚,隊里的油葵收完裝袋,花盤各家分了,接下來李龍就跟著李建國去收玉米。
掰玉米棒子和收油葵有點像,可以掰完再砍桿子,也可以邊掰邊砍桿子。這回掰回來的玉米就不放在麥場,而是堆在自己家里了。
一袋袋玉米堆在院子里棚下面,接下來是比較大的活。
這時候還沒脫玉米粒的機子,純手工脫粒。基本上就是白天晚上都干。用起子,也就是改錐把玉米棒子鏟下來兩溜玉米粒,露出長排缺口,然后就用手把玉米粒搓下來。
通常一天下來,手掌肉厚部分,也就是大魚際那里會被搓的通紅,甚至搓爛。
但看著玉米粒這么一堆堆出來,大都是算是自家的糧食,農民們這時候心里只有喜悅。
哪怕再累,也都是開心的。
五六年后,才有了那種手轉的脫粒小機器,再往后,才有拖拉機帶動的脫粒機——而聯合收割機這時候只能收小麥。得經過好幾代改良之后,才能收玉米、油葵,再往后采棉機普及,長達二十年的拾花大軍才開始沒落。
李龍是扎扎實實的在家里干了三天,然后又帶著大強去顧博遠家干了兩天,算是把兩家的玉米處理完,接下來,他不再打算參加其他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