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引經據典很少,多夾雜一些上古中古時的寓言故事,以史證之,下方學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趙倜以前只聞通明學說的名聲,卻沒有怎么接觸過,此刻也聽得聚精會神,心中不停揣摩,將這通明學與自己過往所想的道理學問一一對比。
上古中古之時有諸子百家,有圣人諸賢,每一個都創造出了學問傳世,門門不同,各有千秋,上位者治國經世,世俗者修身齊家,多為某一類專向所指,卻極少有從普羅大眾至天潢貴胄全都可以涉及的。
上古有墨子,有農子,有商子,有法子,有兵子,有名子,有陰陽子等等幾十位子,號為諸子,這些子還有他們的徒弟,開創了上百門學說,稱為百家。
而諸子百家的學說,往往是有針對性的,針對教化某一類人,或者某一個行業的人,或者是吸收某部分人進入這個行業,傳授此種學問知識。
而能夠三教九流,上至帝王宰相,下至販夫走卒,統統教育得到的,是為圣人學說,自古以來文圣只有一個,那就是夫子。
夫子無名,圣人無姓,大道韶華,潤物無聲,夫子的學說是教化天下人的,甚或可以說是教化萬生萬靈的。
夫子的學說有教無類,夫子曾在北海教蛟龍,南山教麒麟,青丘教野狐,西湖教白蛇。
教它們明善惡,知是非,曉天理,懂死生。
南山麒麟學道理,不傷害人丁,悠然自居生活,卻遇到樵夫入山深砍柴,被其所驚,揮舞柴刀誤傷了麒麟,麒麟哀鳴而死。
夫子得知,仰天悲呼:麟出而死,吾道所窮,后世種種,當滋生變。
自此,一個時代結束。
除了夫子這位圣人外,還有兩位亞圣,分別是荀子與孟子,兩人的學說也是教化天下人,但卻沒有同夫子一般,可以有教無類,同樣教化萬生萬靈。
趙倜這時聽李孟的通明學問,心中驚訝,這位做此學說,萬民皆可學,莫不是想要學亞圣圣人嗎?甚或有成圣之心?
不過他轉念一想,其實這也不算什么,自圣人亞圣之后,許多大儒名士都做過此種想法,都想立學成圣,進文廟被天下讀書人,天下所有人景仰。
但其實卻沒有一個成功,雖然不少成了賢者,最后也得以進文廟陪侍,可終究不是成圣。
也有最后貽笑大方的,其中有一個叫做“董子”的,就妄想成圣,叫天下人都信仰自己的學說,但是被人找出其學說的漏洞,有私利在內,并不端正公平,又發現他私德有虧,最后落至人人喊打的地步,只好躲進深山,最后不知所蹤。
不過趙倜感覺李孟的通明學還是不錯的,至少事事都能設身處地交換他人角度去思考,這一點就超過了以往很多想要成圣卻并沒有成圣的大儒學問理念。
李孟一共講了兩堂課,上午一堂,下午一堂,其間沒有給學子解惑,解惑要留在最后一日。
趙倜覺得并沒有錯,也正是李孟的聰明之處,講一堂兩堂,連基本的核心學說都沒有徹底完畢,這個時候就解惑是不智的,你連完整的學說都沒聽完,所提的問題很可能是片面的,而且回答問題也無法從要害之處解答。
一日很快過去,下午的講學結束,前方學政陪著李孟先離開了書堂,后方州學其他官員才跟著魚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