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錢糧本就不富裕,人的勞力也是很值錢的,非要去特地舉石鎖練力氣,那不是浪費嗎?跟現代人開著車去健身房跑跑步機有什么區別?
還不如直接讓他們去圩田圩壩工地上扛石頭呢。
不過那種下到淤泥里挖泥,或是別的臟的、容易導致寄生蟲病的活兒,衛生方面不夠科學合理的活兒,不讓楊志麾下的正卒干就是了。
只要經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趙子稱相信勞動和健身是可以有機統一的。
幾個心腹軍官聽說縣君能讓士兵們敞開了吃飽,立刻沒有意見了。大宋的士兵,從來就沒敞開管飽過。
楊志只是出于謹慎,又提醒了一句:“真讓士卒完全吃飽,那耗費的錢糧,又得升一大截,可能每人每月要多花一兩貫伙食錢,都抵得上發下去的錢了。”
“這個你不用關心,前面你也說了,朝廷給禁軍的標準,每人每年總成本五十貫,半年就是二十五貫。我按半年每人四十貫的標準給你,五百人半年就是兩萬貫。民夫不用考慮裝備,只要提供徭役的工具,算開銷折半,五百人半年就是一萬貫。
我給你三萬貫,養這一千人半年,該齊備的東西都要齊備,可做得到么?”
趙子稱前幾天從慕容家第一筆支取到的三萬貫,這就直接預算完了。弄一千人忠于趙子稱個人的勢力,相當于五百禁軍加五百廂軍,養半年,再補齊裝備,三萬貫就出去了。
要不說軍隊是吞金獸呢,錢再多,一旦自己養兵,很快就會花光。
大宋一朝,王安石變法之前,每年的財政收入普遍在六七千萬貫之間,其中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都是用于軍隊的。大宋養著相當于八十萬的常備軍,每年花掉四千萬貫稅賦。
所謂“八十萬禁軍”的概念,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并不是說真有保證八十萬的禁軍,只是說“朝廷每年花在軍隊上的錢,按照軍費標準,應該能養活八十萬禁軍,或是一百四十萬廂軍”。
三人聽了趙子稱的計劃,都是咋舌不已,但沒有任何質疑,直接就去照辦了。
募兵的來源,可以考慮之前沒有收服的江湖同道、挑選確實愿意來投、人品可靠的,
也可以在本地尋找失去田地的良家子,愿意受雇于人的。趙子稱不讓他們臉上刺字,或是巧立名目暫時編到別的編制里,這些都不是問題。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