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縣接到手下那么多人的提醒,也不能對趙子稱的所作所為完全不聞不問,便決定稍稍調查一下。
不過他自己并不是搞這方面工作出身的,連錢糧審計都未必做得明白。
要他去查趙子稱雇來的徭役廂軍有沒有摸魚干私活、或是本地富戶自愿給趙子稱捐助的攤派款有沒有貓膩,他也沒這個本事。
好在君子不器,擅用人就好,自己不專業的事情,可以交給別人。
李知縣琢磨了一圈,就找上了跟自己也相熟的、原先在應奉局當過“包工頭”的陸漸,讓他幫忙先看看情況。
這個陸漸,半年前也跟著趙子稱、楊志一起去汴京送過花石綱。當時是作為應奉局的都管,在段明被朱勔處決后,臨時接替段明的職責監視趙子稱等人。
他就是幫朱勔管修河、修園子之類事務出身的,這方面專業挺對口,工程徭役有沒有貓膩一眼就看得出來。李知縣就托他幫忙把把關,只說是“無則加勉,怕同僚被人坑騙”。
陸漸如今職務還不算高,李知縣出面請他喝了幾頓酒,他就應下了這事兒,只當是幫朋友一點小忙,也是化解李知縣和趙子稱之間的誤會。
“這事兒包在我身上,小侯爺那邊我也是跟他相熟的,是個敞亮人,一般不會有事。就算有事,也是年輕不懂為官,灑漫花錢,被下面的人騙了。”陸漸辦事之前,臨走撂下這么一句話,也算是幫雙方說和。
趙子稱的父親被朝廷額外恩蔭分襲了開國侯的爵位,這事兒已經從秀州老家傳到蘇州官場了。因此跟趙子稱關系好、地位又比他低的同僚,平時都改口戲稱他小侯爺。
無論怎么說,小侯爺聽起來也比正八品縣丞要高貴不少。
李知縣也連忙表示,自己并不是猜忌同僚,只是怕趙子稱管理不善,被人拿錢不干活。
……
陸漸領了同僚托付,很快就著手調查一下。
他決定首先從趙子稱籌錢的渠道入手,看看趙子稱攤派的錢糧,究竟有沒有不合朝廷法度的利益輸送。
簡單調查之后,他很快發現,雖然目前來看,趙子稱籌到的徭役捐款、借款,大部分是由本地大富戶慕容家提供的,但也并非全部。
慕容家占到了如今籌款的大約一半多,但還有一小部分,是其他富戶在短短一個月內,出于對趙縣丞的信任,而踴躍捐助的。
陸漸心中好奇,便深入查訪一下,看看這些人為什么肯捐款。
他首先找到老熟人、也就是慕容家的管事鄧岳,以私人關系向他問了幾個問題。
鄧岳的回答也非常合理:“小侯爺一上任,就教了我們不少工巧營生的秘法,與民興利,對咱的產業也大有幫助。我們出于報答之心,愿意回饋鄉梓,別無他意。”
陸漸是跟他們一起廝混過幾個月的,也知道趙子稱在這方面有點本事,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趙子稱這是在“拿技術換資金”呢,用他的很多點子,教給本地富戶,讓他們擴大生意,從別的方面獲益,換取他們給官府捐款。
這種事情,有點“拿自己的點子,換公家的好處”了,過于大公無私,但嚴格來說也沒問題。尤其大宋并不存在“專利法”,一個想到新點子的人,也只能靠著下手快先賺一筆,沒法長期壟斷的。如果有改善民生點子的人又恰好是個官員,拿出來跟富商分享,換取富商的支持,也很正常。
但他出于職責,還是得稍微問幾句,趙縣丞究竟是幫著出了哪些點子,讓他們認為值得拿出萬貫家財力挺。他可以不問技術細節,但也得大致了解一下,才好對上面有個交代,也好幫趙子稱堵別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