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岳也明白這個道理,便沒有瞞他:“小侯爺在東京時,不就幫將作監的人改良了花木種植之法么,還掌握了白疊子花摘星的秘法,能夠令其增產。
后來,小侯爺鉆研此道,推而廣之,又發現了好幾種觸類旁通的妙法,可以讓更多作物增產。我們慕容家在本地也有良田千頃,都用上改良后的法子,獲益巨大。雖然現在還沒到收獲的季節,但我家少主愿意提前表示感恩,就支持了一筆攤派。”
鄧岳見陸漸還想了解更多細節,就希望實地看一下,但鄧岳卻告訴他,如今已經入冬,季節不對,要看也只能看到些已經收獲過了的殘藤枯蔓。
陸漸也只好退求其次,跟著鄧岳去了一趟慕容家的田莊大致看了一下。主要還得從鄧岳的轉述中,了解趙子稱想到的那些妙法。
據說,趙子稱是從“棉花摘星后收成就能增加”這一觀察,推而廣之,發現葫蘆、胡瓜之類的藤蔓作物,也能如此,也能靠“掐尖打蔓”來減少莖稈耗費土壤肥力、讓作物的養分充分集中在結果上。
陸漸親眼看著慕容家田莊里那一堆堆已經摘完果子后枯萎的藤蔓,若有所思之后,倒也愿意相信這種說法是真的。
因為早在漢唐之時,古人就已經知道種冬瓜需要掐尖打蔓,冬瓜才能結得更大,這是《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里就有記載的。
只是古人不會觸類旁通,也沒有植物分類學的概念,不會把冬瓜的經驗移植到胡瓜、葫蘆之類作物上,而后者當中尤其胡瓜并非中土原本所產,是后來傳入的。
民間或許有人這么干過,但卻沒有士大夫將其系統總結成經驗、并且查漏補缺進一步擴展推廣,農書上也就沒有記載。
相比之下,趙子稱到任后,僅僅花了幾天工夫,用后世生物學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就輕易找出了好多可以改進的點,“勸課農桑”,做出了政績,先從本地巨富大戶入手,讓他們在各自的田莊里推廣新技術以增產。
這些植物的種植技術改良,雖然千頭萬緒,但核心原理都是一條,那就是類似于棉花的頂端優勢,把長得太快太浪費養分的芽尖掐了,營養省給果實用。
似乎為了證明趙縣丞是真的在短時間內就為民辦事了,鄧岳還拿出幾個長得特別大的葫蘆和胡瓜招待陸漸嘗嘗鮮。
葫蘆得炒菜做熟了才能吃,胡瓜卻是能直接生吃的,陸漸吃了一根,立刻就相信了。
不管怎么說,慕容家莊園里種出來的果子,似乎比市面上看到的都要大。
光憑果實更大這一點,就足夠讓擁有千頃良田的富戶相信趙縣丞是在為他們好,相信跟著趙縣丞干的前途了。
千萬別小看這點進步,如果能找到些更大的農作物收獲物,都能獻上去當祥瑞了。
在古代,果實長得比正常尺寸異乎尋常地大,本就是一項勸課農桑的重要政績。尤其當今皇帝還是個喜歡崇道、喜歡祥瑞和圖讖的。
陸漸覺得他已經能理解那些富戶踴躍響應的動機了,但他還是發現了一些別的問題,那就是慕容家得到這些提點,應該是數月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至少秋收之前兩個月。
如果是趙子稱上任后才開始鼓搗這些東西,以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根本來不及看到成果。
他提出了這個疑問,而鄧岳也立刻爽快承認了:“確實是數月之前,當時小侯爺還在東京候缺,但他在將作監跟同僚切磋,偶有心得,便會寫信回來。我家主母也很信任他,凡是他的指點,都有讓佃戶嘗試。”
陸漸:“那其他愿意募捐、借款的富戶,又是什么情況?他們也是數月之前、趙縣丞還未上任時,便提前得其恩惠了不成?”
如果是那樣的話,倒是挺犯忌諱的,你趙子稱還不是蘇州官員時,就這般賣好收買人心,算是什么意思?
不過鄧岳的第二個回答,也立刻堵上了這方面的問題:“那倒沒有,其余富戶,都是近日捐助之后,才得其點撥,只能算是小侯爺對心向朝廷的義民的一種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