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稱也知道,對于剛剛抵達萊州的武將,不能馬上就壓擔子,必須先給他們時間適應水土和環境,慢慢磨合。
好在趙子稱本來也不急,所以整個七八月間,萊州地界上基本沒發生什么大事,各項工作都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萊州灣造船廠已經初具雛形,入冬之前就能開工建造本地產的第一艘大海船,火藥作坊也開始秘密動工。
趙子稱組織了一些工匠,按照他前世那模糊的記憶,由他自己指明研發方向、工匠們負責具體賣力試錯,鼓搗多紗錠的紡紗機,還試圖優化紡紗機設計,以便可以用水力驅動。
雖然萊州地界上并沒有什么落差大、水能豐富的大河,但先小范圍試驗一下總歸是有益無害的。
還有飛梭的織布機,其他一些生產工具,凡是趙子稱能想到又難度不大的,都盡量先適度投點小錢開個坑。
棉花的種植雖然還沒開始刻意推廣,但僅憑著收購上來的少量本地原產棉花,趙子稱還是讓裁縫裁縫出了萊州地界上第一套棉襖——這或許未必是大宋地界上第一件棉襖,但絕對是趙子稱穿越至今,親眼見到的第一件棉襖。
棉襖這東西,原本大致要到元朝才漸漸普及,北宋末年或許已經有了,但并沒有人推廣,反正趙子稱之前沒見過。
棉襖制作成功后,趙子稱首先就想到給部下的軍隊試試。北方的冬天寒冷,未來可能還要跟金國人乃至其他北方敵人作戰,棉襖肯定是不嫌多的,讓部隊盡快適應這種新的冬季軍服,也是一件好事。
……
這天大約是八月底,掖縣城外的萊州軍大營內,呼延灼和徐寧各自帶著本部人馬,在那里例行操練。
在趙子稱的支持下,呼延灼的騎兵隊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就擴充了一倍人數。如今整個萊州已有三百騎兵,還都是裝備非常精良的那種。
擴軍所需的兵源不用擔心,武器裝備也不用擔心。趙子稱同樣也花錢擴建了萊州的兵工廠和煉鐵工場,加上他之前在杭州時,就實驗水力鍛錘技術、在杭州搞過一小批青唐瘊子甲存貨,此番北上赴任時都帶來了。
呼延灼擴軍缺什么兵器盔甲,趙子稱都能敞開供應。
相對而言,大宋各地廂軍最缺的還是優質戰馬,萊州軍本來也該非常缺馬,但誰讓趙子稱重視海商、深諳航海呢,他又從南邊的杭州海商中抽調了精英填補到萊州來。
所以趙子稱上任兩月,就已經打通官辦的去遼東進口金國戰馬的渠道。具體路線正是穿越沙門島海峽、從山東半島北側尖端直航遼東半島尖端的金州,也就是如今的大連。
呼延灼擴軍所需的戰馬,都是從金國商人手上買來的,為此趙子稱也花了不少之前在杭州時沒出完貨的綢緞、織錦。
相比于呼延灼部的快速擴軍,作為萊州步軍統領的徐寧,最近倒是沒怎么擴招士卒,徐寧這兩個月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適應新武器、操練新戰法上了。
趙子稱在杭州時,就試制成功了一批新式前后都開刃的雙鉤槍,當時只有趙子稱自己琢磨了一下用法,基本上還是當成普通長槍一樣在用。
哪怕是林沖這樣的槍法名家,當時幫趙子稱一起切磋琢磨了一番,也沒能領悟出如何發揮雙鉤槍的最大戰力效果。
而到了萊州這邊、收服了金槍手徐寧后,一切情況都變了。
徐寧本就是鉤鐮槍的高手,改用雙鉤槍后,無非是需要稍微適應一下雙側都有鉤刃的全新版本,整個過程最多也就個把月,就可以得心應手了。
他麾下的那些鉤鐮槍老兵,也能快速掌握新戰法,一旦磨合成熟,就能擴軍教授新兵。
此時此刻,呼延灼剛剛演練完了一輪騎兵配合沖鋒的戰術,趁著歇息的工夫,他便帶著屬下在一旁旁觀徐寧的操練。他知道鉤鐮槍法就是用來破騎兵的,自己既然帶的就是騎兵,觀察一下潛在對手的操作,也算是一種對抗性訓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