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先派人跟劉勛討價還價,表示只愿意給糧十萬斛。
并且需要先交割尋陽之后,才給糧。
劉勛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廬江最值錢的地方就是尋陽。
不是這個地方有多富,而是這個地方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是對于荊州劉表而言。
于是兩人又開始了討價還價。
恰逢此時曹操的人跑來勸降劉勛,讓他舉城歸附自己。
沒錯,曹操并不想動兵廬江。
一方面,是要為明年或后年備戰袁紹做準備。
另一方面,曹操與劉勛有舊,且兩人關系還算不錯。
所以曹操想碰一碰運氣,勸劉勛歸順自己。
畢竟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且曹操也有信心劉勛會歸順自己。
畢竟他勢力太過弱小,占據了半個廬江,要么歸順劉備、要么歸順孫策。
但自己同樣擁有半個廬江,且與劉勛有舊。
在三選一的情況下,劉勛沒道理不選自己。
但令曹操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勛選擇了四——荊州劉表。
要按歷史上來,劉勛確實是主動歸順了曹操。
但曹操卻不是劉勛的第一選擇。
劉勛的第一選擇,一直都是劉表。
歷史上他是因為干不贏孫策,所以決定抱劉表的大腿。
結果劉表派人來幫忙,依然沒能干贏孫策。
劉勛這才無奈北上投靠曹操。
但這個位面的孫策遠遠沒有歷史上那么強勢,且淮南周邊勢力也更加復雜多變。
這讓劉勛產生了僥幸心理,或許他可以借力打力,在眾諸侯中左右逢源,保全自己的廬江。
與人為奴,怎比自在為王。
曹操向劉勛主動拋來了橄欖枝,這讓劉勛抓住了機會。
再度給劉表下達最后通牒,如果劉表不馬上同意給糧,他就要去北方投靠曹操了。
并且還把曹操寄給他的書札,送去了荊州,拿給劉表看。
此舉果然有效,劉表是真怕劉勛投靠曹操,畢竟他占了北面廬江,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遂再與劉勛商議,先給糧五萬斛。
待拿到尋陽之后,且荊州兵完全入駐之后,再交割剩下的五萬斛糧食。
劉勛知道這已是劉表的底限,遂不再繼續往下試探。
兩人意見終于達成一致,劉勛即南面廬江正式歸順荊州,成為了劉表的附庸。
劉表的擴張之路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成功在揚州扶植了自己的勢力。
但接下來,卻有一個更加令他感到頭疼的問題。
劉勛是歸降他了,廬江也成了他的勢力范圍。
可代價呢?
朝廷可是親封了夏侯惇為廬江太守,曹操也早已視廬江為自己的禁臠。
廬江是曹營的囊中之物,后花之園。
劉勛也是曹操一直在招募的對象。
現在自己插手一腳,先一步納了劉勛,曹操能夠罷休嗎?
萬一把曹操惹急了,發兵南廬江,劉勛肯定擋不住。
到時候,自己是救還是不救?
救的話,就卷入了與曹操的戰火之中。
這有違劉表不讓“荊州下場參戰”的對外方針。
不救的話,那自己就等于是白忙活一場。
好不容易扶植的揚州勢力,再次拔除。
基于此,劉表即召荊州諸大臣,商議保廬江的后續戰略方針。
“曹操視廬江為彀中之物,今吾接納劉勛,必開罪于曹操。”
“此輩前不久兵敗于淯水,我與曹氏已是水火不融。”
“須早做打算,諸公若有良策教我,可速發之。”
劉表目光逡巡一群,看向以蔡、蒯、龐、黃為首的荊州四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