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繼續向前,一路打到易京主樓。
此時的公孫瓚才如夢方醒,驚覺自己迷信的易京城,原來也并非是牢不可破。
于是,
在樓中龜縮了好幾年的公孫瓚,終于在此時破天荒的聚集群臣,商議破袁之策。
“今袁紹攻得急,中有人或降或潰。”
“我易京誠恐難以守住。”
“惟有尋求外援,才能自守。”
公孫瓚之子公孫續向老爹進言道。
“何者可引以為援?”公孫瓚問。
“黑山軍首領張燕,與袁紹有舊隙,其在冀州西部,離得最近。”
“當能救我之急。”
公孫續回復道。
公孫瓚一直和黑山軍有聯系,現在窮途末路,也只能指望他們了。
聽說自己的小老弟劉備在徐州混得風生水起,但指望他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且不說求不求得到劉備支援,縱然求得。
河南之地往返一趟,都要耽誤許久。
于是公孫瓚命令公孫續率五千鐵騎突圍,前往黑山找張燕支援。
自己考慮半晌過后,又打算親自率領那三千白馬義從出城,奔往西山。
然后與黑山軍里應外合,反攻冀州,以切斷袁紹的退路。
這算是公孫瓚的最后一搏了。
成了,袁紹敗北,公孫瓚能夠奪回原本屬于他的一切。
不成……
公孫瓚也沒想過失敗后會怎樣,但他不想看到失敗,他寧愿相信自己會成功。
商議既定,公孫瓚準備率兵出城。
長史關靖卻諫言道:
“今君侯將士莫不懷瓦解之心,所以猶能相守者,顧戀其居處老少,而恃君侯為主故耳。”
“堅守曠日,或可使紹自退。”
“若舍之而出,后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
關靖認為,現在易京的守軍還愿意堅守,只是因為他們顧念全家老少罷了。
如果公孫瓚不留下來主持大局,將士們如何自守?
倒不如用原計劃,堅守待援。
關靖是一名酷吏,平生只善諂媚,并無大謀。
但公孫瓚卻十分寵愛和信任他。
最終決定采納關靖的建議,不主動出擊,改為堅守待援。
又過一月。
公孫續總算是聯系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
備言易京被圍之事,請求張燕發兵救援。
張燕暗思自己已與河南結盟,凡軍事動員,最好還是先知會一聲徐州才好。
于是,將自己的難處告訴公孫續,請他再稍等些時日。
公孫續大驚,說道:
“我往來折返,便要耽誤數月日程。”
“若遣使去徐州,往來折返,又要耽誤時日。”
“到時候張將軍再發兵,如何救得易京之圍?”
“懇請張將軍念在往日舊盟的份兒上,火速發兵,救援家父。”
“續感恩不盡,感恩不盡!”
張燕只推脫說,未得徐州允許,他不敢冒進。
或者可讓公孫瓚主動出兵,他再出兵,與之里應外合。
或可以救易京之危。
公孫續無奈,只得應從。
中間往返又耽誤不少日程。
此時,袁紹已經采納了沮授“穴攻”的建議。
易京城樓,雖然堅固,但底部卻是用木柱所支撐。
故而派遣士兵,一面圍城,一面挖掘地道,直將半個城樓挖空。
然后以火焚燒木柱,城樓立時崩塌。
袁紹采用此法,殺至公孫瓚所住的中京處。
公孫瓚聞說后,忙問左右人道:
“續兒去黑山求援,尚未得歸乎?”
眾人皆答不知。
畢竟袁軍圍得緊,他們也不知道外邊是個什么情況。
公孫瓚此時終于意識到,自己或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