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需要從外地籌集錢糧,僅靠徐州就能填補空缺。
可如果支持這場戰事,那苦的可就是徐州的軍民咯
劉備一時躊躇難決,只得先回信李翊。
說他會想辦法,先籌集起物資,把今年冀州的空缺填補上來。
至于北征烏桓的戰事所需資費,還需要慎重考量,不可急于一時。
李翊接到回信,當然也不急。
反正平虜渠、泉州渠的修建還需要時間,他等得起。
這期間,就讓徐州那幫官員慢慢開會討論就行了。
也正如李翊所料,此時的徐州下邳正激烈討論著,該不該支持冀州打這場北征烏桓的戰事。
王脩諫言道:
“如今袁尚、袁熙兵敗將亡,勢窮力盡,故只能遠投沙漠,屈身胡虜。”
“若使郯侯引兵擊之,曹操乘虛襲冀,我等救應不及,冀州必失!”
“如此為禍不淺矣,還請主公勒令郯侯回師。”
“勿進為上,慎之慎之!”
現在冀州局勢不穩定,王脩擔心李翊一走,曹操趁機來攻打冀州。
本來曹劉目前只是面上同盟,關系已經十分緊張了。
此前簽訂的《冀州條約》,曹操還吃了啞巴虧。
若是被他抓住機會,趁機席卷冀州其他郡縣,那將士們這幾年的努力可就全都付諸東流了。
張飛立時出言打斷道:
“子玉先生信中不是已言明乎?”
“彼并未動用冀州本土兵馬,乃征調并州、幽州之軍馬。”
“冀州各郡人手充足,縱使曹操來攻,亦足以守御。”
“至少撐至我徐州做出反應之前,絕無問題。”
“……唉,不可!不可!”
說話之人,乃孔融也。
孔融算是“徐州大學”的校長,平日有重大會議時也多參加。
見眾人竟在是否征討烏桓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乃發表自己的意見。
“烏桓者,東胡也。”
“素不慕中國,不服王化。”
“后為劉幽州撫定,使其感慕中國,驅率外邦。”
“今其身處遼西苦寒之地,發兵征討,勞民傷財,有傷天和。”
“二袁兒已經勢窮,難成氣候。”
“只需復用劉幽州舊時之策,懷柔胡虜,烏桓早晚平定。”
“其出兵寇漁陽,本就是為袁氏出兵。”
“因袁氏于烏桓人有恩,若我等恩情更盛于袁氏。”
“烏桓之患,何愁之有呢?”
孔融一攤手,力勸劉備不要沖動。
而孔融的意見,其實代表了徐州許多官員的意見。
要他們徐州拿這么多錢出來,哪個官員不肉疼?
當然了,最最重要的還是北征烏桓收益太低了。
打冀州時,人人愿去,因為那里富庶。
可若說要去打遼西,誰吃飽了撐得會往那里頭鉆?
“遼地窮苦,據老夫所知。”
“此地春時雨少,全賴融雪匯入河流,形成凌汛,以供灌溉。”
“若附近無河流,需以人力汲水澆灌,極為費力。”
“我大漢朝非是無地可耕,可盧水與渝水之間四百里之地,俱無人耕種,朝廷亦未設下鄉縣。”
“試問,此次勞師遠征,收益幾何呢?”
孔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北征烏桓最大的問題。
你打下來這片土地,也會成為你中央政府的放血槽。
為什么不留給胡虜,讓他們自己去開發?
劉備眉頭緊皺,在這個問題上,他第一次持與李翊相反的意見。
直到一直沉默不言的諸葛亮開口了。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