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之略,可開萬世之和!”
李翊卻臉色卻并未顯露出有多少輕松之色
“方案雖好,卻也要執行之人力強。”
“我不能在幽州待得太久,漁陽之事,就盡數交給國讓了。”
田豫明白,只要李翊的政策能夠得到實施并取得成功。
那可不單單是使幽州完成自給自足那么簡單。
它可以使整個河北地區的經濟都得到發展,甚至使困擾中原王朝許久的游牧問題得到解決。
田豫深感肩上責任之重大,便問:
“……那不知丞相幾時會走?”
“豫尚年輕,還有許多事情需要請教丞相。”
李翊忍不住撲哧一笑,拍了拍田豫的肩膀。
“國讓放心,既然我選中了你。”
“就代表我相信你已經具備辦成這件事的能力了。”
“何況我也不會馬上離開幽州,此處尚有許多事情未曾處理。”
“這期間,國讓可以熟悉一下手上工作。”
“李某相信,此事必能功成。”
田豫馬上問:
“未知丞相尚有何事要做?”
“豫愿代為分憂。”
李翊說道:
“重農抑商,古之常有。”
“我欲使幽州,商農并重,國讓以為可行否?”
這……
田豫一愣,他也知道這種話題太敏感了。
因為古時候主政的領導層,都普遍認為重農就必須得抑商。
如果大伙兒全都干買賣去了,我的地誰來耕種?
而且古代有職業歧視。
認為商人重利,太狡猾了。
如果老百姓都是一腦子的算盤珠子,我還怎么控制他們,找他們收稅?
所以大部分時候,古代政府對于手工業與工商業都是抵觸且要抑制的。
何況很多時候,一個統治者能把農業問題給搞好,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李翊顯然不滿足于農業。
作為后世的商業精英,他非常清楚商業是絕對利大于弊的。
“國讓覺得不可行?”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半開玩笑地說道。
田豫自知此事牽連重大,涉及國本。
不是他這個身份地位的人該多言的,只拱手說道:
“……此非末將所能言者。”
……哈哈哈。
李翊朗聲一笑,也不再和田豫開玩笑了。
當即讓他配合自己,頒布一系列法令。
首先是,設邊市,立官營。
置互市場,專營皮毛。
李翊于幽州邊郡,都設下“胡漢互市”。
然后仿漢代“關市”舊制,由官府主導貿易。
規定:“凡胡商入市,須持符驗,以馬、羊、毛皮易鹽、茶、鐵器。”
官府抽十一之稅,利歸府庫。
立鞣革司,統制工坊。
于薊城、漁陽、上谷、代郡等地,設“鞣革官坊”。
招募匠戶,專司皮革硝制、毛紡成衣。
并頒布《工律》,規定:
“凡鞣皮、織毳,須經官驗,劣者罰之。”
以確保品質,對利外銷。
然后是規范織造。
定下毛織品的制造標準:
——“毯廣六尺,厚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