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年事已高,今又隨我大軍南下,同受風霜之苦。”
“令翊好不慚愧,不如我使人送神醫回下邳去,可好?”
下邳是齊國首都,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回到那里,肯定要比待在江夏舒服。
張仲景卻道:
“今太史將軍染了疫病,江夏之地忽有其他病患。”
“老夫斷不可在此時離去。”
李翊乃安慰張仲景道:
“神醫軍中學子極多,我觀其人,亦曉醫術。”
“此間自有其打理,神醫還是先回下邳為好。”
張仲景還待拒絕,李翊再三堅持。
張仲景這才應允,便命童仆收拾行囊。
結果李翊,又下一道命令:
“著子義即刻赴徐州調治,豫章軍事暫罷。”
“中與張仲景一道同行。”
命令一下,張仲景這才恍然大悟。
無怪李翊急著讓自己回下邳,感情是他想讓太史慈回去養病。
路途遙遠,又擔心其他人照顧不好,才設了這么一個套路。
張仲景又好氣又好笑,又有幾分無奈。
但轉念一想,太史慈也是病人。
而且人家身為一方父母官,在邊陲鎮守十年,勞苦功高。
這樣的人就此死去,委實不該。
當下也不說什么,便讓人帶上太史慈同行。
可太史慈本人卻有些不情愿,強支著病體,找到李翊諫道:
“豫章之民,久不沐王化。”
“今吾若走,恐復為山越人所據。”
“惟相爺思之。”
見太史慈還想著豫章,李翊也有些心疼他。
也是,畢竟在那里干了十多年,也有感情了。
突然要走,估計也真是舍不得。
李翊乃執其手,笑著撫慰他道:
“君經營豫章十載,辟田畝、筑城郭,擊山越,有大功于齊王。”
“……然此地瘴霧彌野,士卒多疾。”
“今觀君病容,可知其地非久居之所也。”
“《兵法》云:‘有所不守,方能守其所必守。’”
“豫章者,棄之不足惜也。”
豫章之地,李翊并沒有親自去過。
但那里毫無疑問是一片瘴地。
看地圖上那么大一塊兒,人口卻少得可憐。
沒幾處適宜居住的地方,大量的沼澤、湖泊。
幾乎每年都要大量的士兵染病,然后替換崗位,調往別處。
偏偏豫章離得又遠,調度起來非常麻煩。
有時候底下官員不用心,延誤了士兵調度。
造成了大量的士兵病死,慘死。
兼之豫章受地形氣候影響,農業始終發展不起來。
大量山越人隱居山中,藏匿人口,政府收稅也麻煩。
李翊又讓太史慈在那里為自己搞“度田”試驗,總結經驗。
由此得罪了不少富戶豪族,就更加不配合政府工作了。
十多年來,豫章也成了齊國一塊流血不止的傷口。
每年淮南都要給豫章填補不少錢。
而離豫章更近的丹陽,也只能勉強實現自給自足,沒辦法去為它輸血。
不是太史慈不用心,而是他手上拿到的資源太少了。
也不是劉備舍不得給太史慈更多資源。
而是豫章之地,實在沒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開發。
天下間還有那么多肥地,一支軍可取,劉備又何必費那勞什子勁去開發豫章呢?
這些年太史慈在豫章也算是盡心竭力,配合齊國高層決策,采取了大量的試驗。
如今太史慈身染疫疾,正好給了李翊一個調度他離開的機會。
在邊境熬了這么多年,資歷早已累積夠了。
又趕上赤壁大捷,當事人染病。
李翊明面上使太史慈回下邳養病,實則是為了調他回京城當官兒。
要知道,下邳的福利待遇是相當好的。
甚至到了要嚴格控制外來戶的地步。
不知多少外地高官,打算將自己的子女戶口遷往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