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直行使的都是朝廷官職,以朝廷命官自居。
這就使得二人的“政審”非常容易過關,資歷又高。
劉備這才能夠輕松給到王朗三公級別的高官職位。
兼之其又是自己提拔起來,幾乎是心腹一般的人員。
所以王朗、華歆也是絕對的“擁劉”派。
維護劉備的利益,就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不瞞二位,如今國中彈劾孔明的奏章,似雪片般赍到寡人這里來。”
“他們都指責孔明的識人不明,要求寡人依律處置。”
“寡人如今也是難辦吶。”
“所以才單獨召汝二人過來商議對策。”
劉備向二人正式坦明心跡,他就是想保諸葛亮。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于河北勢力過于強勢。
劉備一直致力于搞南北均勢。
所以當諸葛亮一經加入劉營,劉備就在他身上下注了。
又是給他封“瑯琊侯”,又是力排眾議,給他荊州。
又是給他黃忠、趙云幫他鎮撫荊襄勢力。
甚至還讓帝國之壁的李翊出面當綠葉,給孔明當陪襯。
一切的一切,都是劉備為了捧諸葛亮,為了形成南北均勢。
可以說,劉備在諸葛亮身上傾注了大量資源。
如果說因為馬謖這件事,廢了諸葛亮的武功,那劉備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此前的投入全部前功盡棄了。
劉備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培養諸葛亮。
已經年滿五十的他,哪有精力再培養一個李翊的接班人起來。
當然了,要說歷練,這件事確實是對諸葛亮很好的一次歷練。
劉備也相信諸葛亮是真的能夠吸取到教訓。
但教訓歸教訓,成長歸成長。
因為此事,讓諸葛亮留下政治污點。
那么即便諸葛亮未來真能順利接李翊的班。
那么他也注定達不到李翊的高度了。
畢竟一出事,人人都可以翻舊賬,拿這件事來做文章。
南北均勢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相對來說比較偏個人感性了。
那就是對于李翊的接班人,劉備私底下是更喜歡諸葛亮的。
誠然,以齊國如今的實力,有太多候選人了。
但在這么多人候選之中,最令劉備喜歡的還是諸葛孔明。
因為在諸葛亮身上,劉備看到了李翊的影子。
隨著李翊年紀的增長,劉備漸漸忘卻了他年輕時那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模樣了。
但見著諸葛亮時,劉備仿佛又回到了初遇李翊時的感覺。
這個年輕人跟他的丞相很像,謙遜、溫潤、高情商、有經緯大略。
簡直是李翊的2.0版。
劉備已經嘗過一次擁有李翊的甜頭了。
那么他自然也想給自己兒子留一個李翊2.0。
他們這一輩的人,基本已經快完成了打江山的歷史使命了。
剩下坐穩江山的使命,就是得交給下一代。
可既然如此,劉備卻又為什么不愿意與李翊相商呢?
這還是劉備與李翊兩人的立場問題。
不管兩人關系如何好,如何信任。
但劉備畢竟是君主,李翊畢竟是臣子。
站在劉備視角,他可以憑借個人喜好,點名一個二代丞相來輔佐他兒子。
而李翊現在還在,二代丞相說難聽點也是李翊的政敵。
李翊已經明確了自己愿意功成身退的想法。
他表明這個想法,讓朝中很多人松了口氣,也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因為李翊的存在,擋住了很多人晉升的道路。
畢竟很多官職,都是李翊一句話的事。
如果不加入“李翊的利益共同體”,就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
但是蛋糕總共就那么多,先到先得,有關系的有關系得。
根本不夠分的。
而那些不安的人,自然是指著李翊吃飯的人。
李翊一旦退了,他們立馬就失去了靠山。
這是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如何保證權力正常、安全的交接,其實是劉備須要頭疼、且煩惱的事情。
既然選中了諸葛亮,他當然要盡力去維護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