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朕轉念一想,以先生之勞苦功高,功勛卓著。”
“亦未嘗不可為王!”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
這!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殿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有參與聯名封王書一事。
只是令眾人始料未及的是,劉備居然會先發制人。
主動提出要給李翊封王。
那么接下來,就看李翊作何反應了。
只見李翊躬身一揖,落落大方地回道:
“四百年前,高祖殺白馬圍盟,與劉氏諸位約定。”
“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臣雖有微末功績,但以為祖宗之法不可變。”
“臣不敢受王位。”
眾人見李翊拒絕,倒也未有太大反應。
三辭三讓嘛,還要看接下來事態如何演變。
劉備又道:
“高祖立下白馬盟誓,以策萬全。”
“然今時非為前漢,子玉亦非韓信、張良可比。”
“朕不愿虧待功臣,愿恢復古法,開此先河。”
“為卿封王!”
眾人屏氣凝神,就看李翊接下來如何應答了。
只見李翊再次出言拒絕:
“異姓而王者,此取禍之道也。”
“今海內未平,并非享樂之時。”
“臣等亦當共勉,而非在此刻索取王位。”
完了!
聽到這句話,眾人全都明白,異姓封王之事無望了!
果不其然,劉備再連問兩遍之后,最后確認問道:
“先生當真不想受此王位么?”
“臣實不敢受。”
“……罷,既然子玉執意不受,那此事就此作罷。”
異姓封王一事,就在劉備李翊君臣兩人一唱一和的演戲下,宣告結束。
大家都是聰明人,任誰都看得出來兩人明顯是提前溝通好的。
才會在冊封大典上,專門演給所有人看。
此舉就是為了敲打眾人,
該是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說白了,白馬盟誓只是一個政治工具。
倘若落花有意,流水亦有情。
劉備真心想給李翊封王,李翊亦發自內心想要受王位的話。
一個四百年前的盟誓又算得了什么呢?
政治是一場臉面游戲。
只要劉備一聲令下,大家都會說四百年前的政治環境不能代表今天。
不同時期,要采用不同的方略。
那么異姓封王一事,就會順理成章地落下。
話語權本就掌握在上位者手中,只要他們這些上位者開口。
誰又能夠說三道四呢?
但顯然,
劉備不想開這個口子,李翊也不想被人當槍使。
那么白馬盟誓就是君臣二人最好的政治武器。
經過劉備、李翊這一出近乎完美的演出。
將帶來至少三個好處。
第一,劉備主動提出給功臣封王,彰顯了他厚待手下人的形象。
使其仁君、圣君的形象在新王朝中,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李翊拒絕后,那剩下的人都不敢再提異姓封王一事了。
畢竟人凌煙閣功臣第一人都不敢受王位,你們有誰敢受?
你功勞再大,大得過人家李相爺嗎?
第三,異姓封王一事,本質上是一場政治危機。
不論是劉備還是李翊,都沒辦法去收拾這幕后之人。
因為聯名書上的名字,只是那些幕后大佬們的代表罷了。
國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大臣參與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