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騷動。
太史慈,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將,自豫章染瘴歸養后,已沉寂多年。
劉備眉頭微皺:
“子義病體可痊愈了?”
李翊點頭:
“日前他致信于臣,言已康復,愿再效犬馬之勞。”
太史慈自從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戰打到一半時便回到了徐州養病。
這一養就是四年。
期間,他錯過了最為重要的中原大戰。
并由于病體遲遲未得好轉,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與政壇。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體完全康復,這才寫信給李翊。
表示他想要繼續為國家效力。
當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為了補償他,李翊便主動向劉備舉薦了太史慈。
劉備沉思片刻,緩緩道:
“當年子義鎮守豫章,染疾而歸,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聲道:
“正因如此,臣以為,當予補償。”
劉備目光深遠,最終頷首:
“好,兵相一職,便由太史慈擔任。”
“待朕頒下詔書,征他入朝。”
接下兩日,洛陽朝廷一直忙著籌備建立內閣的事宜。
這日,劉備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錦盒。
盒中靜靜躺著一枚青玉令牌,通體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云紋,背面篆刻「協理陰陽」四字。
邊緣以金絲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應“天樞”名號。
今日恰好是內閣首相的上任典禮。
劉備親自出席,他將令牌系于李翊腰間綬帶。
李翊垂首撫過玉令,觸手生溫,隱有金石之韻。
“自今日起,唯內閣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劉備聲音朗朗,回蕩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
于是,群臣肅立。
李翊身著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于高臺之上,開始了自己的就職演講。
只見他目光如炬,聲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責,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他環視眾臣,緩緩道:
“今漢室中興,然天下未靖。”
“魏寇竊據川蜀,吳逆盤踞江東,此皆國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當整飭軍政,厲兵秣馬,誓復舊疆,重整山河。”
“群臣肅然,皆拱手稱是。
李翊繼續道:
“然治國之道,非獨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順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當以民生為本,若遇災荒,即刻賑濟,不可延誤。”
“法度嚴明,不避權貴。”
“刑獄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無冤,國無枉法。”
“選賢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學,無論寒門士族,皆可擢用。”
當這句話說出口后,眾人面色一僵。
剛剛李翊是不是說了一句選賢任能,不看出身?
但眾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將之忽略過去了,沒有太放在心上。
因為君主本來就推崇唯才是舉。
而漢朝的選官制度,也沒有明確規定平民子弟不能為官。
只不過施行的察舉制,地方官員會不會推你這個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只要察舉制度還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變世家大族壟斷知識分子的現狀。
眾人如是想道。
最后,李翊高舉青玉令,朗聲道:
“翊雖不才,愿竭股肱之力。”
“上不負陛下之托,下不負萬民之望!”
“若違此誓,天人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