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四年秋七月,濡須口戰船如云。
孫權立于樓船之上,紫髯迎風而動。
江面千帆競發,艨艟戰艦首尾相連數十里,旌旗蔽空,鼓角震天。
孫權抬手示意,三軍肅然。
“諸君!”
孫權按劍而立,聲如洪鐘:
“合肥彈丸之地,阻我王師久矣!”
“今以十萬之眾,當克淮南!”
“必勝!必勝!”
吳軍傳來山呼海嘯的喊聲。
大軍正式從濡須口向合肥進發。
吳軍想打到合肥,只有三條路可走。
一條是走荊州水路。
一條是走徐州水路。
還有一條,便是孫權現在走的淮南水路。
三條路都是水路,一方面是因為吳軍水軍強大,而步騎稍弱。
另一方面,還是出于成本考慮。
如果走陸路會帶來大量的糧食消耗。
所以為了節省成本,吳軍基本上只會走水路。
而三條水路中,合肥這條路基本上是吳軍必走的。
因為荊州水路與徐州水路沒辦法直達中原。
而順著濡須口走合肥,可以進入水域。
等于是連接到了整個中原之地,所以合肥水路優先級最高。
吳軍算上正軍、輔兵、民夫在內,共計十萬大軍正式往合肥進發。
合肥城頭,殘陽如血。
張遼扶垛西望,皖城方向烽煙未散。
鐵甲下的拳頭攥得咯咯作響,嘆道:
“某日夜兼程,終究遲了一步……”
“將軍不必自責。”
甘寧按劍上前,甲葉鏗鏘作響。
“皖城失守非戰之罪,朱光太守以三千弱旅抗十萬軍。”
“力戰而亡,不失漢臣氣節。”
周泰忽然以手指向城南:
“快看!”
但見塵土蔽天,無數赤旗從濡須水方向涌來。
城樓守軍騷動不安,有人失聲驚呼:
“是……是吳軍的主力!”
望著那如潮水一般的吳軍人數,守城士兵無不輕咽了口口水。
“肅靜!”
張遼一聲暴喝,聲震城垣,“各部曲長速報軍員!”
半刻鐘后,軍司馬捧著竹簡急報:
“稟將軍,城中現存守軍六千二百人,加上將軍帶來的八百精銳……”
“共計是七千守軍。”
為何如此重要的合肥重鎮,加上張遼的部曲才七千人呢?
還是出于成本考慮。
劉備把淮南大量的人口遷至了長江流域附近。
按他的設想,合肥可以作為防范吳軍的第一個重鎮。
而背后的堅城壽春,則可以作為糧食囤積地。
合肥擋住吳軍的第一波攻勢,然后由壽春的淮南主力順江而下支援。
如果連淮南軍都頂不住了,再由中原軍南下支援。
正如前面說的,合肥北上的淮河水域連接了中原之地。
它既方便了吳軍攻打中原,也方便了中原部隊支援淮南。
如此安排,便不用在邊境駐守大量部曲。
從而極大減少軍費開支。
所以這個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的。
只不過眼下淮南主力都在荊州。
合肥守軍,只能期望河南軍過來支援。
但在支援趕到之前,就只能全靠他們自己想辦法頂住吳軍的攻勢了。
“七千人。”張遼鐵面如霜,“對陣十萬人。”
一陣死寂中,一名護軍突然出列,提議道:
“末將以為,當棄守合肥,退保壽春!”
“壽春乃是淮南第一堅城,城高池深,糧草豐沛。”
“退守至那里,吳軍必不能克。”
“我等必然能夠撐到河南軍來援。”
“荒謬!”甘寧須發皆張,“未戰先退,與逃卒何異?”
周泰亦搖頭否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