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齊接應有功,拜奮武將軍。”
孫權一一封賞完畢后,忽又想起陳武尸首還未能帶回,不由悲從中來,嘆道:
“唯陳子烈將軍.孤對他不起……”
話音未落,殿外忽傳急報。
“報——陳將軍靈柩已至秣陵東郊!”
孫權猛然起身,紫髯微顫:
“備駕!孤當親往祭奠!”
秣陵東郊,白幡如雪。
陳武靈柩停于新筑墓穴之旁,棺槨上覆蓋著吳王親賜的戰袍。
三千白甲軍士列陣四周,槍戟如林。
忽聞鼓樂哀鳴,孫權素服而來,身后跟著文武百官。
凌統見那棺槨,想起當日陳武為護主而死的慘狀,不由虎目含淚。
“子烈!”
孫權撫棺大慟,“痛失股肱,如折孤一臂也!”
眾臣見狀,無不落淚。
張昭上前勸道:
“大王節哀,陳將軍在天之靈,必不愿見大王如此。”
孫權拭淚,親自執紼引柩。
當棺木緩緩入土時,忽有親兵捧上一柄斷刀——正是陳武臨終時所持。
孫權持刀泣曰:
“此刀隨子烈征戰十余載,今當陪葬!”
孫權與陳武的關系非常好。
主要因為陳武非常敬重孫權,對他忠心耿耿。
在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將士時,孫權便再是無情無義,也忍不住為之悲痛。
孫權正欲將斷刀放入棺中,忽似想起什么,轉頭問侍從:
“子烈生前最寵愛的那個會彈琴的姬妾何在?”
侍從低聲答道:
“回大王,正在府中守靈。”
孫權紫髯微動,沉聲道:
“傳孤令,賜她白綾三尺,隨子烈同去。”
此言一出,滿場文武俱驚。
張昭手中笏板“啪嗒”落地,顧不得拾取,急步出列:
“大王不可!”
“活人殉葬乃蠻夷陋習,中原早廢數百年矣!”
這里張昭刻意提到中原早就廢除了這個陋習。
言外之意,中原之外的地方依然存在活人殉葬的儀式。
這也是孫權為什么會理所當然的提出這個要求的原因。
因為江東就是存在活人殉葬的陋習。
事實上,除中原外,其他許多地方的文明都還不算開化。
比如歷史上的諸葛瑾,小妾生的兒子不養,直接遺棄。
這在當時的江東人看來,是一個非常賢明的舉動。
因為這保證了正妻與嫡長子的地位。
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北方不僅僅是生產力較南方更為發達。
就連思想文明,都遙遙領先數百年。
孫權眉頭一皺:
“子布何出此言?”
“子烈生前最疼此女,令其地下相伴,豈非美事?”
張昭苦口婆心勸道:
“昔年秦穆公以子車氏三良殉葬,致使秦國無才,軍力下降。”
“以致無力東征,《黃鳥》之詩至今聞者落淚。”
“秦國因此失士人之心,終至衰微!主公欲效此愚行乎?”
呂范亦出面跪諫:
“魏武子病篤時命嬖妾殉葬,其子魏顆卻將此女改嫁。”
“后與秦將杜回戰,見一老人結草絆倒杜回,方知是妾之父報恩。”
“足見天道好生,請大王三思!”
孫權甩袖冷笑:
“爾等只知引經據典,可知將士們要什么?”
忽轉向陳武長子陳修,“汝為嫡子,以為如何?”
陳修伏地顫抖,半晌方道:
“父父親生前確最寵愛琴姬”
凌統在武官隊列中看得真切——
陳修說這話時,其弟陳表在旁暗扯兄長官袍,卻被陳夫人狠狠瞪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