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蒼梧郡。
群山疊翠,溪水潺潺。
一隊人馬穿行于蜿蜒山道間,為首者羽扇綸巾,正是交州刺史諸葛亮。
雖嶺南濕熱,他卻步履輕健,毫無倦色。
身側張紘撫須笑道:
“使君自到交州,跋山涉水,倒是愈發精神了。”
諸葛亮輕搖羽扇,目視遠山:
“交州多瘴癘,起初確覺腿腳酸軟。”
“然行走既久,反覺氣血通暢,勝過在荊州案牘勞形。”
正言語間,侍從捧來食盒。
張紘揭開蓋子,熱氣蒸騰。
“烏骨雞燉湯,佐以龍眼,最是滋補。”
“……呵呵。”
兩人相視一笑,各自于山石間坐定用膳。
他二人在交州每日探訪民間,積極調和漢蠻矛盾,鼓勵農桑。
一年多來,幾乎走遍了整個蒼梧郡。
無論是本地漢人,亦或者當地土人,無不感念諸葛亮恩德。
稱其為“父母官。”
每日的跋山涉水,使得諸葛亮腿腳愈發有力,血液暢通。
閑暇休息之時,便與張紘一起食用烏骨雞燉湯,佐以龍眼滋補。
正用食間,諸葛亮忽見遠處山坡杏林如云,金黃果實壓彎枝頭。
不由贊嘆:
“此間杏樹竟如此繁茂!”
張紘笑道:
“此皆董奉所植也。”
“乃建安三神醫之一,與華佗、張仲景齊名者。”
諸葛亮聞言肅然,問道:
“可是那位‘杏林春暖’的董君?”
“正是。”
張紘放下竹箸,娓娓道來。
“董君少年時任侯官縣吏,后棄官歸隱,精研醫術。”
“其治病不收錢財,但令愈者栽杏為報。”
“重病五株,輕病一株。”
“積年累月,蔚然成林。”
諸葛亮目光炯炯,搖手一指:
“可是前方那片杏林?”
“不止于此。”
張紘遙指群山,“董君行醫嶺南,處處留杏。”
“夏日果熟,便設草倉,許人以谷易杏。”
“所得谷米,盡數賑濟貧苦、供養行旅。”
“故民間有諺:‘董仙杏熟,饑者得粟’。”
諸葛亮聞之大喜,起身整冠。
“如此仁心圣手,既在本州,豈可不見?你我當速往拜訪。”
二人循小徑深入杏林。
但見古樹參天,杏子累累。
時有山民擔筐采果,見官服而至皆恭敬避讓。
行至林深處,忽見茅舍三楹,柴扉半掩。
來到茅舍前,諸葛亮鄭重拱手道:
“董先生懸壺濟世,活人無數。”
“亮忝為交州刺史,當表朝廷,賜金百鎰,粟千斛,以彰先生仁心。”
那老者抬頭,只見他須發如雪,雙目卻澄澈如嬰。
見來人衣冠,忙拭手相迎:
“使君親臨,蓬蓽生輝。”
“只是美意老朽心領,山野之人,衣食足矣。”
“若有余財,不若拿去賑濟貧民。”
諸葛亮聞言,眼中敬意更甚。
“先生高義!既如此,亮欲于蒼梧設醫館,廣納良醫,惠澤百姓。”
“愿請先生出任館主,不知尊意如何?”
董奉含笑搖頭:
“老朽閑散慣了,如野鶴閑云,不堪官署約束。”
“館主非官也,”諸葛亮羽扇輕搖,“且先生可知?與君齊名的張機、華佗二位,皆已入朝為醫官。”
“仲景在洛陽設傷寒科,元化在鄴城立外科,活人無算……”
“若得先生加入,那豈非更能醫治萬民乎?”
不待說完,董奉已撫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