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廷明定章程,倒是省心了。”
“可稅收大權……”
“好了!”
士燮輕叩案幾,柔聲寬慰幾個兄弟。
“左右不過少掙點錢罷了,把格局打開。”
“只要商路暢通,何愁沒有收益?”
“諸葛亮畢竟是朝廷命官,我們還是不要明著和他對著干的好。”
“傳令各郡:嚴守新規,違者家產充公!”
士武、士壹對視一眼,只能無奈拱手,答一聲“遵命”。
面對諸葛亮插上海上絲路貿易,士家內部經過商討。
最終選擇了妥協。
故諸葛亮的政策得以非常順利的施行。
章武五年夏,
合浦港的晨霧尚未散盡,港口已是一片喧囂。
數百名俚人工匠正在擴建碼頭,號子聲與海浪聲交織成片。
“使君請看。“
新任市舶司丞陳恭指著新鋪就的石板路,興奮地說道:
“此道直通番坊,可容四輛馬車并行。”
諸葛亮羽扇輕點,道:
“甚善。”
“然排水溝需再加深,嶺南多雨,莫要積水誤了商貨。”
忽聽得一陣異域樂聲,卻是一隊波斯舞女正在碼頭表演,為剛靠岸的商船招攬腳夫。
皮膚黝黑的昆侖奴扛著香料箱魚貫而下,箱縫間漏出的肉桂香氣彌漫海風。
番坊區里,阿爾達希爾正在指揮工匠搭建穹頂倉庫。
見諸葛亮到來,忙撫胸行禮:
“使君,小人的貨棧三日便可完工!”
諸葛亮頷首,“聽聞閣下要販波斯地毯入中原?”
“正是!”
阿爾達希爾眼中放光,“走牂牁江水路,半月可達江州。”
“蜀錦換地毯,再入中原,利可翻倍。”
一旁的身毒商人蘇帕爾瑪插話道:
“小僧的香料工坊已雇得俚人五十名,正在學習分揀胡椒。”
諸葛亮循聲望去,果然見一群短衫跣足的俚人青年,正跟著身毒師傅辨認香料等級。
有青年不慎打翻籮筐,嚇得跪地發抖,卻被蘇帕爾瑪扶起。
“無妨無妨,慢慢學。”
許是新政新氣象,番坊內大家都顯得十分和氣。
似乎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使君仁政,”陳恭低聲道。
“這些山民往日要么為盜,要么餓死山林。”
“如今日得三十錢工錢,都搶著來做工。”
“……呵呵,此正是亮欲為之事也。”
諸葛亮一揮羽扇,繼續往前走。
行至鐵器坊,但見爐火熊熊。
南洋商人吳望正教獠人鍛制林邑刀,見禮后興奮道:
“這些獠人臂力驚人,稍加訓練便是個好鐵匠!”
一個臉上帶疤的獠人青年,捧著新打制的匕首跪下。
“官爺恩德,賞飯吃!我族再不下山搶糧了!”
諸葛亮扶起青年,對張紘道:
“可于各寨設義學,教其子弟識字算數。”
“三年后,交州便多出千百熟練工匠來。”
正說著,忽聞銅鑼開道。
原來是蒼梧郡的禮官來巡視,身后差役抬著“市易公平”的木牌。
牌下坐著通譯、牙人,專為胡商與土著調解糾紛。
諸葛亮把這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妥善處理了胡漢矛盾。
積極修建港口,供海外胡商停泊船只。
又出臺相應法律政策,鼓勵胡商在交州建商鋪,開工坊。
又鼓勵本地土人積極去做工。
凡是去的,政府都會有相應的獎勵與補償。
之所以諸項工作能夠進行的如此順利,還是得益于諸葛亮政府的信譽。
其一到任,便積極走訪各地,加強了官府與百姓之間的聯系。
使得他們愿意相信諸葛亮,愿意相信天朝。
暮色降臨時,諸葛亮登臨望海樓。
但見港口燈火如星,番坊內波斯琉璃燈與身毒銅燈交相輝映。
酒肆里胡姬當壚,胡商與本地商人把臂歡談,竟呈現出了交州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