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眉頭緊鎖,沉聲道:
“卿乃朕之肱骨,算無遺策,智謀超群。”
“怎會拿不準?”
“陛下明鑒。”
李翊輕嘆一聲,“若論行軍布陣,臣不如荀公達。”
“論審時度勢,臣不及魯子敬。”
“且近日臣忙于學政之事,對魏國局勢確實了解不深。”
前兩句謙辭,劉備就當是沒聽見。
顯然李翊后面那句話才是他想說的重點。
那就是這段時間,李翊的精力一直忙于學政。
也就是改革察舉制,為科舉選官制鋪路。
這耗費了李翊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所以他對外國之事已鮮少過問,也算是放權吧。
正如荀攸提出的五路大軍伐蜀事宜。
在李翊看來,能不能成功不好說。
但不論成功與否,試一試不吃虧。
畢竟漢朝只動用了雍涼地區兵馬,這本就是軍支大頭。
贏了就是賺,輸了那也吃不了多少虧。
安心交給下面人去做就行了。
劉備神色稍霽,示意李翊坐下:
“那依愛卿之見,覺得公達這五路大軍之策,能否成功?”
李翊坐在繡墩上,雙手交疊置于膝前,沉吟道:
“難說。”
“哦?”劉備挑眉,“此話怎講?”
“五路并進,看似周全,實則各路人馬難以協調。”
李翊分析道,“羌族、南蠻雖勇,卻難持久。”
“交州士燮素來首鼠兩端,未必肯盡用全力。”
“上庸申儀新降未久,忠誠堪憂。”
“唯有馬超一路可恃,然關中兵少,恐難獨當大任。”
劉備若有所思地點頭:
“……子玉所慮不無道理。”
“不過你方才說忙于學政,是何要事讓你連軍國大事都無暇顧及?”
提到此事,李翊眼中突然有了光彩:
“陛下容稟,臣近日正大興學校、私塾。”
“又在與各大世家周旋改革選官制度之事。”
“朕記得你曾上奏過此事。”
劉備回憶道,“如今進展如何了?”
李翊無奈地苦笑一聲,嘆道:
“……阻力重重啊。”
“臣于去歲給舉孝廉定了個新制。”
“每郡十個孝廉名額中,須有三個寒門子弟。”
“兼之此前規定所有孝廉必須通過考試才能授官。”
“那些世家大族表面應承,背地里卻陽奉陰違。”
“臣不能面面俱到,最近也是為著此事忙得焦頭爛額。”
劉備聞言,眉頭又皺了起來:
“竟有此事?”
“上月南陽郡舉了十二個孝廉,全是世家子弟。”
“此不僅違反名制數量,還違背臣定下的新規。”
“下面回復說實在找不到寒門人才,目今我已派士元去南陽調查此事了。”
“濟南郡倒是舉了兩個寒門,卻是當地豪強的遠親。”
“家中田產比小世家還多。”
李翊說到這里,語氣中帶著幾分壓抑的怒意,又有幾分無奈。
“更有甚者,公然宣稱‘寒門無雅士’,拒絕推舉寒門子弟。”
“放肆!!’
劉備拍案而起,在書房中來回踱步。
“這些人是不是覺得朕太過仁厚,就敢不配合朕的首相推行新政?”
李翊連忙勸道:
“陛下息怒。”
“這些世家盤踞地方數百年,樹大根深,一時難以撼動。”
“改革之事,急不得。”
強如光武帝劉秀,就搞一個度田制,清理世家的土地人口。
都差點兒陰溝里翻船,把漢家江山給丟了。
所以對于世家大族,李翊一直推行的溫水煮青蛙的策略。
步子邁太大,就是下一個王莽。
凡事都需要緩緩來。
劉備停下腳步,凝視著李翊疲憊的面容,忽然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