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玉,你太辛苦了。”
說著,親自為李翊斟了一杯熱茶。
“改革選官制度確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朕知你心意。”
“寒門才俊埋沒草野,實是國家之失。”
李翊雙手接過茶盞,眼中閃過一絲疲倦。
“……陛下明鑒。”
“臣以為,治國之道,首在得人。”
“若選官之制不改,寒門才俊永無出頭之日,朝廷終將被世家把持。”
“卿所言極是。”
劉備坐回龍椅,語氣堅定,“不論如何,朕都會成為你最堅實的后盾。”
“若有世家膽敢阻撓新政,朕絕不輕饒!”
李翊起身,鄭重行禮:
“臣謝陛下信任。”
“有陛下此言,臣雖肝腦涂地,亦在所不惜。”
“好了好了,”劉備擺手笑道,“你且說說,下一步打算如何推行新政?”
李翊重新坐下,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呈上:
“今年是章武六年。”
“時值新年,臣又擬定了《興學令》。”
“欲在各郡縣設立官學,招收寒門子弟。”
“又設‘明經科’考試,通過者可直接授官,繞過孝廉推舉之制。”
“……嘶,繞過舉孝廉,那些豪強能答應么?”
“況且設立官學耗費巨大,國庫可支撐否?”
李翊早有準備,道:
“臣與內閣核算過,先從冀州、荊州富庶之地試行。”
“待見成效后再推廣全國。”
“且各郡縣原有學舍可加以修繕利用,不必全部新建。”
李翊依然是采取溫和的手段。
知道你世家會反對,那我縮減規模,減少名額總行了吧?
難道你們這些手握土地、人口的世家豪強們,連這點面子都不給朝廷嗎!
總之,李翊就是在給世家們投下慢性毒藥。
等到他們毒發身亡那一天,就是李翊貫行自己新政的那天。
“此外,臣以為應該在各州設立‘勸學官’,專司督導學業。”
“這也是為了鼓勵寒門子弟入學求仕。”
君臣二人又詳談良久。
直至宮燈將盡,內侍來添油,劉備才驚覺時辰已晚。
“時候不早了,子玉且回去歇息吧。”
劉備關切道,“朕觀你面色不佳,切莫太過勞累。”
李翊起身告辭:
“臣告退。”
“陛下也請保重龍體。”
……
章武六年,夏。
成都城內暑氣蒸騰。
魏王曹丕自繼位以來,大興土木,擴建宮室,欲顯新朝氣象。
這一日,他正在新修的文昌殿內與近臣議事。
忽見殿外侍衛倉皇奔入,跪地急報:
“大王!邊關急報!”
“齊國劉備調集五路大軍,分進合擊,欲取西川。”
曹丕聞言,手中葡萄串“啪”的一聲落地,落成數粒在地。
他猛然起身,厲聲道:
“細細報來!”
那侍衛額頭沁汗,聲音微顫:
“第一路,馬超起關中兵,匯合涼州李嚴部,直取陽平關。”
“第二路,乃降將申儀,起上庸兵,進犯漢中。”
“第三路,交州士燮,起嶺南兵,走西水,攻益州郡。”
“第四路,蠻王孟獲,起南蠻之兵,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五路,西羌羌王,起羌兵,犯西平關!”
“五路大軍,來勢洶洶!”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
曹丕面色驟變,跌坐于王座之上,半晌無言。
俄頃,曹丕急召文武百官入宮議事。
不多時,眾臣齊聚文昌殿,人人面帶憂色。
曹丕環視群臣,沉聲道:
“……諸位愛卿。”
“劉備五路伐我,諸位有何良策?”
話音未落,彭羕出列,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