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兵勇而無謀,可令鄧艾領輕騎三千。”
“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為疑兵之計。”
“孟獲性多疑,若見我軍行蹤飄忽,必不敢輕進。”
曹丕思索片刻,道:
“鄧艾年輕,恐難當此大任。”
司馬懿淡然道:
“鄧艾雖然年少,然深諳兵法,更兼熟知地形地利。”
“正適宜南境作戰。”
“況先王歿后,隨先王開創基業的將軍先后戰死老去。”
“總得讓年輕人頂上來。”
言外之意,司馬懿是希望曹丕能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
培養培養他們。
“臣愿以性命擔保,此計必成。”
司馬懿本人還是很欣賞鄧艾的,力向曹丕推薦。
曹丕遂拍案道:
“好!那便依仲達之言,令鄧艾即刻出兵!”
司馬懿三指輕抬:
“其三,申儀引上庸兵犯漢中。”
“此人反復無常,與宜都太守孟達有舊。”
“可令孟達作書一封,遣心腹送與申儀,言明利害。”
“申儀見書,必推病不出,以慢軍心。”
曹丕眼中精光一閃:
“孟達可信否?”
“我父在時,此人在宜都便有擁兵自重之嫌。”
“先父一直想要討之,皆因蜀地未寧而罷休。”
“今欲用他,不知是否可信。”
司馬懿低聲道:
“孟達乃識時務者,豈敢違逆大王?”
“今其虎踞東川,左右逢源,必不敢輕背大王。”
“且申儀若退,孟達亦有大功,彼必盡心。”
曹丕遲疑半晌,旋即沉聲道:
“好!立刻命孟達作書,使之退申儀之兵。”
司馬懿四指微揚:
“其四,馬超兵犯陽平關。”
“此地險峻,只需令蔣濟堅守不戰。”
“馬超久攻不下,關中糧草又轉運艱難,不久自退矣。”
夏侯惇皺眉道:
“馬超驍勇,若強攻關隘,恐蔣濟難以久持。”
司馬懿淡淡道:
“馬超雖勇,然其軍遠征,利在速戰。”
“若拖延時日,其軍心必散。”
“且——”
他目光一冷,“馬超與涼州人素有嫌隙。”
“若羌兵先退,其側翼空虛,更不敢久留。”
“大王若仍恐不能全保,可再密調樂進、王平二將。”
“各引兵五千,屯于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
“此調遣不可經成都,以免蜀中細作察覺。”
曹丕點了點頭,道:
“仲達思慮周詳,孤心甚慰!!”
司馬懿最后道:
“至于交州士燮一路,彼本不愿卷入中原之爭。”
“只是礙于劉備之命,不敢不動耳。”
“臣可親筆作書,遣使送往交趾,以利害說之。”
“若四路兵退,士燮必不敢獨進。”
曹丕大喜,起身贊道:
“仲達之才,雖張良、陳平不能及也!”
司馬懿躬身一禮,眸中深不可測:
“臣不過盡忠王事,不敢當大王盛贊。”
命令既下,各部按部就班,依令行事。
宜都太守孟達得曹丕令,乃以老友身份給申儀寫信。
即刻發往上庸。
其書略曰:
“儀兄臺鑒:”
“別來經年,忽聞兄領兵出征,弟心甚憂。”
“齊軍殺兄之仇未報,今反為其前驅,此非忠義之道也。”
“朝廷之所以留兄在上庸,不過因兄尚有數千宗族部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