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起身踱步,衣袂飄飄:
“其一,蜀地山險路遙,物產不豐。”
“曹丕既嗜糖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購。”
“我以糖易其金銀銅鐵,充實府庫,此所謂‘外匯’之利也。”
“外匯?這何謂外匯?”張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財貨入我囊中也。”
諸葛亮解釋道,“李相爺在漁陽發展毛皮,后著作一書,書里便提到了外匯一詞。”
“我聞魏司馬懿也曾研讀過此書,便發展了蜀錦產業。”
“我想他也是想為魏國創造自己的外匯,以賺我大漢之錢幣罷?”
又是李相爺?
張紘知道李翊的名聲,但關于他的事跡太多,張紘也知不全。
沒想到,哪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諸葛亮的話還在繼續。
“其二,我交州與林邑、扶南諸國通商,貨殖流通。”
“今制糖工藝日精,產出倍增,需尋傾銷之所。”
“蜀地人口百萬,正是絕佳市場。”
所謂一竅通百竅。
諸葛亮本就有著遠超本時代的先進經濟學觀。
而在研讀過李翊的經濟學卓著后,加之有幽州的例子模板為案例。
諸葛亮便似打通任督二脈一般,對經濟學有了更加開明的理解。
這個層次,張紘作為傳統士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仍不放心地說道:
“使君此言雖善,然助長敵國,終非良策。”
諸葛亮目光炯炯,朗聲道:
“子綱何其固也!”
“豈不聞‘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我以糖為媒,漸控蜀地民生。”
“假以時日,蜀人食糖成習,離我交州糖則生活難繼。”
“屆時,經濟之繩,更勝刀兵之利。”
他從案上取出另一封竹簡,遞與張紘。
“吾已命人詳查蜀地糖價、銷量、以及運輸路線。”
“可擇精干商賈,組建‘交糖行會’,壟斷蜀地糖市。”
張紘展卷細讀,見其中詳列定價之策、運輸之法。
甚至包含在蜀地設坊加工之謀。
不禁感到嘆服:
“使君深謀遠慮,紘不及也。”
然朝廷若知我交州與魏通商……”
“此事吾已提前上表請奏過天子。”
諸葛亮從容道,“陛下圣明,知經濟之戰亦不可廢。”
“況洛陽重建需錢糧,交州糖稅正可解燃眉之急。”
“退一萬步講,如今朝中主政的是李相爺。”
“相爺向來向來開明,一定會無條件支持此事。”
此時,侍從來報:
“啟稟使君,扶南國使者攜香料百斤求見,欲換蔗糖。”
諸葛亮頷首:
“請其稍候。”
又轉向張紘,“子綱且看,外商絡繹而至。”
“交州已成南方商貿樞紐。”
“若再得蜀地市場,則財源滾滾,民生富足。”
“屆時練兵造船,皆有余力矣。”
張紘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道:
“使君之意,是想以糖業養兵備武?”
“……然也。”
諸葛亮遙望北方,“曹丕在蜀,據險而守。”
“強攻難下,不如緩圖之。”
“經濟滲透,民生依賴,待其國用匱乏。”
“民心思變,再興王師,可事半功倍。”
說著,諸葛亮緩步走入園中,來到一株新植的甘蔗樹前。
以手輕輕撫摸,慨嘆道:
“此物看似平常,卻是利器。”
“吾將使交州糖香飄四海,金銀如江河匯流。”
“不出十年,蜀地糖價將由我定,民生將賴我供。”
“此乃不流血之征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