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有別,老臣豈敢當此大禮?”
趙云也抱拳道:
“殿下心系陛下,孝心可嘉,末將又怎會介意?”
劉備神色稍霽,但仍嚴厲說道:
“永兒,治國首重用人。”
“若無這些開國元勛輔佐,何來今日大漢?”
“你身為皇子,更要懂得禮賢下士的道理。”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劉永低頭應道。
劉備這才點頭,柔聲道
“帶路吧,朕要看看你的魯國治理得如何。”
“喏。”
一行人正式進城。
入城途中,劉備故意放慢腳步。
與李翊、趙云并行,而讓劉永在前引路。
當日傍晚,魯王府燈火通明。
劉備端坐正堂,聽取劉永及魯國官員匯報政事。
李翊與趙云分坐兩側,其余官員按品階大小排列。
“啟稟陛下。”
國相諸葛瑾手持笏板出列。
“魯國五縣,去歲共收賦稅三十萬石,較前年增長兩成。”
“開墾荒地五千畝,新增戶數八百。”
劉備微微點頭,這個政績還勉強能看。
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吧。
“民生恢復如何?曹賊當年在此屠戮甚重。”
劉備又接著問道。
“回稟父皇。”
劉永搶著答道,“兒臣減免賦稅,鼓勵農耕,現百姓已基本安居。”
“只是……”
他猶豫片刻,“有些村莊仍十室九空,兒臣已命人招攬流民填補。”
劉備不置可否,轉向李翊:
“子玉以為如何?”
李翊沉吟道:
“魯國地處中原,本應富庶。”
“如今雖見恢復,但距昔日繁榮尚遠。”
“尤其……”
他看了劉永一眼,“作為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見特別建樹。”
言外之意,只是對劉永在教育事業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滿。
畢竟李翊執政以來,一直在倡導教育,鼓勵興辦學校。
為的就是打好民間基礎。
命令一下,哪個地方官員不是立馬響應朝廷號召?
大肆興辦私塾、學校。
而魯國這個地方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又有王子坐鎮,按理說得到的國家補貼要遠比其他郡縣要多。
但這里的教育卻十分落后。
沿途走來,幾乎沒看見幾所私塾、學校。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沉聲道:
“永兒,李相所言極是。”
“魯地乃圣人之鄉,當為天下文教表率。”
“朕觀城中書聲寥寥,何也?”
劉永額頭見汗,支支吾吾答道:
“兒臣……兒臣注重農桑,文教之事確有疏忽。”
“糊涂!”
劉備拍案而起,“農桑固本,文教鑄魂!”
“李相在洛陽大興學校,各州郡紛紛效仿。”
“你這圣人之鄉反倒落后,成何體統?!”
堂內鴉雀無聲。
平日他們面對劉永時,無不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一句話。
但今天見到真龍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威嚴。
劉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頓首道:
“兒臣知錯,定當整改。”
劉備環視一眼堂內諸臣,長嘆一聲,語氣稍緩:
“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