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加西域進貢的夜明珠十顆,駿馬五匹。”
劉理第三次叩首:
“父皇厚愛,兒臣心領。”
“然梁國百姓方經戰亂,兒臣愿將這些賞賜轉贈窮苦百姓,以顯父皇仁德。”
李翊見狀,出列勸道:
“殿下,《禮記》有云‘長者賜,不敢辭’。”
“陛下厚愛,殿下三辭三讓,已盡禮數。”
“不如受之?”
劉理這才恭敬叩首:
“既如此,兒臣謝父皇恩典。”
“兒臣必當善用這些賞賜,不負父皇期望。”
劉備欣慰點頭:
“理兒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胸襟,實屬難得。”
他環視眾臣,“朕觀梁國治理有方,當為諸國表率。”
“子玉,回京后擬旨嘉獎梁國百官。”
李翊拱手應諾,“臣遵旨。”
待酒過三巡之后,
劉備放下酒樽,目光灼灼地望向幼子。
“理兒,朕剛從魯國過來。”
劉備聲音不輕不重,卻讓整個宴廳安靜下來。
“兩地所得朝廷援助相當,為何梁國治理得如此出色?遠勝魯國。”
“你且細細道來。”
劉理放下筷子,恭敬起身:
“回父皇,兒臣不過是銘記父皇‘為政在人’的教誨,善用了幾位賢才罷了。”
他轉向廳中眾臣,一一讓他們露臉。
“若無這些股肱之臣,兒臣縱有三頭六臂,也難有今日局面。”
劉備環視廳內,這才注意到許多陌生面孔。
原本他給劉理配備的老臣,竟有大半不在席上。
他眉頭微蹙,旋即舒展——
畢竟是自己親兒子,又確實治國有方,何必計較這些呢?
“既如此,為父倒要認識認識這些賢才。”
劉備微微笑道。
劉理眼中閃過一絲喜色,擊掌三下。
席間立即站起三位年輕官員,個個氣度不凡。
“這位是太原王氏子弟王昶,現任典農校尉。”
一聽到太原王氏四個字,隨行而來的不少朝中官員,紛紛竊竊私語。
太原王氏那可是頂級大族啊。
當年參與刺殺董卓的司徒王允,便出身這個家族。
劉理指向那位面容黝黑的青年。
“自他到任以來,斫荒萊,勸農桑。”
“國中樹木成林,墾田倍增。”
王昶出列跪拜,正色道:
“微臣不過盡人臣本分,全賴殿下信任,敢不竭股肱之力?”
“太原王氏?”
劉備走到王昶跟前,仔細打量這個年輕人。
見他手掌粗糲,指甲縫里還留著泥土痕跡,顯是常下田間。
不由點頭,贊賞道:
“農為邦本,卿能親力親為,甚好。”
話落,將手一招,示意侍從賞賜錦緞十匹。
劉理接著介紹第二位:
“這位是騎都尉諸葛恪,父皇別看他年幼,卻深諳兵法。”
“國中兵馬多經他手操練。”
諸葛恪行禮時甲胄鏗鏘作響,眉宇間英氣逼人。
劉備眼前一亮,問道:
“小郎可是子瑜之子?”
“回陛下,正是家父。”
諸葛恪聲音清朗地回答。
劉備也略有耳聞,聽說這少年郎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
便有意考校他,問道:
“汝父親與汝叔父,誰更聰明?”
諸葛恪不假思索回答說:“家父?”
“為何?”
“家父能夠侍奉皇子,而叔父卻遠在交州,與番人交往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