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請陛下決斷,興王師,伐東吳,爭取早日一統天下!”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騷動。
劉備不動聲色,只是輕輕敲擊案椅,目光掃過群臣問:
“眾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
一位年約五旬,面容清瘦的官員便急步出列:
“臣以為不可!”
眾視之,乃京兆尹杜畿也。
杜畿,字伯侯。
出身于京兆大姓的杜氏。
此人頗有才干,為政有道。
既寬惠愛民,又清靜無為。
地方政績極為出色。
沒過幾年便被升任到了洛陽當京兆尹了。
杜畿持笏正色諫道:
“我朝新立不過六載,河南、關中初定,民生尚需休養。”
“此時興兵,恐非良策。”
宗正劉琰緊隨其后:
“杜公所言極是。”
“吳據長江天險,水軍強盛。”
“我朝雖據淮南、荊州,然水軍實力尚不足以滅吳。”
“若強行征調民夫建造戰船,必致民怨沸騰。”
太常羊衜也出列附和:
“陛下,臣觀天象,今歲不宜兵事。”
“且孫氏據江東已歷三世,百姓歸心。”
“強行征伐,恐違天和。”
一時間,朝堂上反對伐吳的聲音愈來愈多。
好像此時出兵,便是有傷天和、人和似的。
按理來說,滅吳之后,手下人也能跟著得到封賞。
這應該是一件皆大歡喜之事,為何會有這么多人反對呢?
其實,對于如今的齊漢政權而言,
不論是滅吳也好,滅魏也好,從來都不是軍事問題。
而是政治問題。
確切地說,是權力分配問題。
參考一下,歷史上的西晉滅吳。
蜀漢滅亡以后,司馬昭曾定下三年之內滅吳的計劃。
可現實卻是,吳國足足挺了十七年才被滅掉。
這是為何呢?
難道是因為吳國很強嗎?
可當時的吳國,除了陸抗以外,已經沒一個像人的了。
甚至還出了赫赫有名的暴君孫皓,使勁折騰百姓。
當時的吳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再看后來晉朝出兵滅吳時,深陷黨爭內斗,管理一塌糊涂。
結果就這樣,還是把吳國給滅掉了。
而且基本上是一路平推。
沒錯,問題出就出在當時的黨爭。
司馬炎是開國君主里面,威望倒數的存在。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希望滅吳,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威信。
但朝中以賈充、荀勖、裴秀為首的一眾大臣全部反對伐吳。
這其實大大出乎司馬炎的預料。
因為他也認為,開疆拓土的事對大家都有利。
應該沒幾個人反對。
結果朝堂半數的大臣都反對,而且還是他老爹一朝的功勛名臣。
司馬炎這個剛剛登基的新君,根本就鎮不住他們。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
除了司馬炎這個渴望建立威信的新君之外,以羊祜、杜預、王濬為首的主戰派都支持伐吳。
其實你仔細一對比主戰派與主和派的人員名單,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了。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