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后一句話,李翊刻意強調了一起打的漢室江山。
“一起打下”這四個字,
不是普通的君臣問答,而是生死之交的承諾。
劉備聞言,眼中似有淚光閃動。
他們兩個相識于患難之中,既要共患難,也要共享福。
“好,好。”
劉備不再繼續追問下去。
只是連說兩個好字,伸手扶起李翊。
“有愛卿這句話,那朕就放心了。”
兩人相視一笑,多少未盡之言,都在這一笑之中。
到了劉備這個年紀,他已經非常成功了。
多少君主晚年落得個昏君之名?
把前半生的積累的名譽毀之殆盡。
眼下的劉備,更多是希望能夠平穩落地。
他不希望后世指責他薄待兄弟。
殺開國功臣這種事,劉備是打死也不會做的。
逼得手下臣子,行“蕭何自污”故事,行“張良歸隱”故事。
這種良弓藏,走狗烹之事,劉備是更不會去做的。
但只要是一個稍微成熟的政治家都清楚,如果不收拾一些權臣。
那皇權是百分百會受到影響的。
對此,劉備只能是選擇去相信后人的智慧。
但偏偏劉禪又是一個宅心仁厚之人,估計很容易被手下人“欺負”。
為此,劉備只能寄希望于李翊身上了。
李翊畢竟比自己年輕許多。
他的威望、人脈、手段能力在齊漢一朝都是極致。
最最重要的是,劉備相信李翊,正如他相信自己一般。
“既卿既力主伐吳,朕自當允之。”
劉備背著手,感慨道:
“然朕尚有一問——”
“朝中力阻伐吳者,皆憂己利受損。”
“卿今在朝一言九鼎,伐吳后必有新進分卿權柄。”
“卿為何仍力主伐吳?”
李翊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淡然的笑意。
“得何足喜,失何足憂。”
他輕聲說道,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
“陛下曾經說起業之初也未料想到會有今日之局面。”
他抬起頭,目光越過劉備,仿佛看向遙遠的過去。
“其實臣自追隨陛下以來,也未想過會有今日之局面。”
“倘若朕手下之人,皆如愛卿這般,拿得起放得下。”
“朕也就不會如此為難了。”
劉備長嘆一聲,眼中流露出罕見的疲憊。
“可惜這世間不能多幾個李子玉。”
李翊搖搖頭,正色道:
“臣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責任。”
他直視劉備,目光堅定。
“陛下既然已經三興漢室,也該輪到您來履行自己的歷史責任了。”
“歷史責任……”
劉備喃喃重復著這四個字,忽然覺得肩上的擔子前所未有的沉重。
“哈哈哈,好!”
劉備突然大笑,笑聲中充滿豪邁。
“那就讓我們這幾個老家伙再努努力,爭取為后人爭得一片凈土!”
“善!”
李翊也笑了。
“便容吾等老朽再效微力,為后人開凈土可也!”
伐吳之事總算敲定,眼下已是深夜。
李翊回到相府時,正打算休息。
忽聞得府門外傳來馬兒嘶鳴之聲,便起身去看。
原來是淮南有書信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