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未及更衣便直奔王宮,見孫權正在偏殿踱步,面色憔悴。
“臣陸遜,拜見大王。”
陸遜跪地行禮。
孫權急忙上前將之扶起。
“伯言快快免禮!”
“洛陽欲伐我東吳,如之奈何也?”
孫權直接開門見山,焦急地問道。
陸遜神色從容,柔聲寬慰孫權道:
“……大王勿憂。”
“吳雖地小,然有長江天險,水軍精銳足可御敵。”
“且有魏國在西川牽制劉備關中軍,漢軍難以全力東進。”
吳國最為倚仗的便是長江與他們的東吳水軍了。
此前說過,東吳是可以只走水路,便進軍到中原的。
而水路成本又遠低于陸路。
所以東吳的軍科全點在了水軍上。
兼之江東的地理環境,本就適合習水,使得本地人大多會弄潮玩水。
有了這樣的人口基礎。
歷史上的孫權甚至打造出了一支萬人的海上艦隊,橫行東亞。
理論上這支艦隊就是公元3世紀的最強艦隊。
因為其不論是載人數亦或者航行距離,都創了新高。
不過光有水軍是不行的。
漢軍此前一直在打中原、打河北,雖然都是以陸戰為主。
但也沒有完全放棄水軍。
即便淮南水軍與荊州水軍與東吳水軍有些差距。
但以漢朝的國力,真要發狠點水軍軍科。
幾年時間就能追上這個差距,甚至反超。
所以即便通常情況下,防守方比進攻方更有優勢,孫權心中依然惴惴不安。
他緊握住陸遜的雙手,沉聲問:
“伯言以為,劉備會發多少兵馬來攻?”
陸遜略作沉思,答道:
“若齊國十萬人來,臣當為大王吞之。”
“若是十五萬人來,臣可為大王擋之。”
孫權面色一變又問:
“若是二十萬人呢?”
陸遜眉頭微蹙,長嘆一聲:
“……此亦臣所憂也。”
“我東吳至多可集十萬之眾,若齊軍倍之,則勝負難料也。”
他話鋒一轉,又接著補充說道:
“然劉備新定中原,若發二十萬大軍,少說需用四十萬民夫。”
“如此數目,必傷國本。”
“且糧草轉運艱難,久戰必致民困。”
“以李翊之智,當不會允劉備如此用兵。”
“李翊?”
孫權聽到這個名字,不覺毛骨悚然。
他兄長當年被李翊戲耍地團團轉,到了自己這一代,也沒在他身上討得什么便宜。
孫權想著自己比李翊年輕差不多十歲,怎么著也能把他熬走。
只是這老不死的,身兼如此多的政務,居然還能夠活躍于政壇。
真是天不憐吳啊!
陸遜的話還在繼續。
“李翊為漢相,開國首功,在朝中一言九鼎。”
“其人沉穩持重,必主穩扎穩打。”
陸遜認真分析道:
“故臣以為,齊人縱有伐吳之志,短期內也不會大舉來犯。”
“其必是要經過精心籌備,然后才會對吳用兵。”
孫權聞得此言,長舒一口氣,面色稍霽:
“既如此,伯言以為眼下當如何應對?”
陸遜拱手請示道:
“臣請率軍駐守江口,屯田練兵。”
“如此可積糧備戰,以逸待勞。”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