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大喜,解下腰間佩劍賜予陸遜。
“孤即拜伯言為大將軍,持此劍節制諸將。”
“長江防線,全托付于卿了!”
陸遜鄭重接過寶劍,朗聲回道:
“臣定不負大王所托。”
……
話分兩頭,吳使在接到命令以后,日夜兼程,趕至成都。
入魏王宮求見曹丕。
魏王曹丕正倚坐于王座之上,手中握著一盞蜜水,神色慵懶。
吳使上前,恭敬行禮,道:
“魏王殿下,洛陽劉備已有伐吳之意。”
“吳王特遣臣前來,懇請魏王履行盟約。”
“出兵相助,共抗齊軍!”
曹丕聞言,眉頭微皺,放下蜜水,問道:
“太尉還未歸來嗎?“
散騎常侍衛臻上前答道:
“回大王,太尉五月渡瀘,平定南中叛亂。”
“如今只剩些許收尾之事,預計八月底便可班師回朝。”
曹丕微微點頭,心中稍安。
但轉念一想,又忌憚漢軍勢大,便對吳使道:
“此事關系重大,容孤與群臣商議一番,使君且先下去休息。”
吳使聞言,心中驚愕,連忙上前一步,急切道:
“魏王!吳魏兩國,唇齒相依!”
“若吳國覆滅,漢軍必趁勢西進,屆時大王何以自保?”
“唯有兩國合力,方能共渡此劫啊!”
曹丕擺了擺手,道:
“孤明白,但軍國大事,不可倉促決定。”
吳使仍不甘心,又道:
“若大王不愿直接出兵,至少可從漢中襲擾關中,牽制齊軍側翼。”
“減輕我吳國長江防線的壓力!”
曹丕端起蜜水,又狂飲一口,淡淡道:
“孤知道了。”
吳使見曹丕態度敷衍,心中憂慮萬分。
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告退。
待吳使退下,曹丕環視殿內群臣,問道:
“諸位以為,我魏國該不該支援吳國?”
話音未落,益州本土派的官員紛紛出列反對。
“大王,吳國存亡,與我何干?”
“何必為他們流血?”
“是啊,劉備伐吳,正可削弱他的兵力,我們何必插手?”
然而,以曹氏宗親及潁川、中原遷入蜀地的官員卻持不同意見。
“大王,吳國若滅,劉備必全力攻我!”
“吳國乃我東翼屏障,不可不救!”
這些外來官員深知,若曹魏不助吳,待吳國覆滅。
他們這些“外來者”必遭益州本土勢力清算。
所以不論如何,他們都必須支援吳國。
就在爭論不休之際,南中急報傳來——司馬懿遣使送信!
曹丕展開司馬懿的信,細細。
原來,司馬懿雖在南中平叛,卻一直關注著天下局勢。
他在聞得漢人有意興兵伐吳的消息時,在信中力勸曹丕支援吳國。
并詳細分析了吳魏聯盟的戰略意義。
其書略曰:
“臣懿叩首再拜大王殿下:”
“臣奉王命,南征蠻夷。”
“賴大王威德,將士用命,今南中已定,諸部懾服。”
“蠻王孟獲,桀驁難馴,然經臣用計,已令其歸心。”
“今表為平南中郎將,使統蠻部,以蠻制蠻。”
“自此南疆可保十年無虞,愿大王勿憂。”
“臣雖遠在南荒,然中原之事,未嘗一日不系于心。”
“近聞洛陽有伐吳之意,吳使或將至成都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