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見如此戰船,方知子玉之良苦用心。”
早在建國稱帝的時候,當時李翊便提出恢復平津港,在那里打造一支黃河水軍。
當然,主要是修建戰船。
此前說過,淮河流域的水系相當發達,是可以直達江南的。
這也是為什么東吳那么自信,敢把軍科全點水軍上的原因。
不是人家就打算困守一隅,是人家就算只用水軍。
軍事理論上,也是可以實現打到中原去的。
所以即便是黃河邊上修建的戰船,也是能夠運到江南去的。
李翊提出這個方案后,劉備當時也沒想那么多。
直接給他撥了一筆款,讓他負責著手訓練黃河水軍一手。
沒想到不到七年時間,舟楫之盛,已經遠邁兩漢之時了。
二人下馬登船,早有水軍都督徐晃在舷梯前跪迎。
這員虎將雖已年過五旬,卻仍腰板挺直如松。
只是甲胄外罩了件防水皮褂,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黃河水軍其實是臨時組建的,主要用的是河北軍。
畢竟是李翊負責,兼之為了伐吳做準備。
所以算是臨時抱佛腳。
“末將參見陛下!”
徐晃聲如洪鐘,“黃河水軍三萬將士,日夜操練,不敢懈怠!”
劉備親手扶起老將,見他雙手布滿新繭,不禁動容:
“公明乃北方名將,如今為朕習水戰,實屬不易。”
徐晃咧嘴一笑:
“陛下放心,末將雖生在河東,但這半年來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已能在船上如履平地。”
正說話間,忽聞號角長鳴。
只見河面上數十艘戰船變換陣型,時而如雁陣展開,時而如長蛇盤繞。
甲板上士卒操演弓弩,箭矢破空之聲不絕于耳。
李翊引劉備登上樓船最高處,指點道:
“陛下請看,這些新式戰船皆設有輪槳,逆流而上亦不費力。”
“船身包鐵,可防火攻。”
“每船配有投石機三座,射程達二百步。”
劉備手扶欄桿,望著河面上往來穿梭的戰船,忽然嘆道:
“短短七年時間,子玉便能打造出這樣的戰船來。”
“先生果真是一如既往般令人稱奇。”
李翊正色答道:
“此正為臣一直主張緩圖吳地之故。”
“建國之初,我軍僅有戰船千余。”
“若倉促出兵,必重蹈曹操覆轍。”
“然今休養經年,工匠日夜趕造,至明春可集戰船四千五百余艘。”
“吳軍雖精,不過五千余艘,差距已然不大。”
說著,他從袖中取出一卷絹圖,在案幾上徐徐展開。
“臣與陳登將軍擬定‘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之策。”
“淮南水軍出合肥,順流直取建業。”
“黃河水軍則自汝南入淮,以為策應。”
“陸路上,高順將軍,臧霸將軍走河南。”
“五路并進,吳軍必首尾難相顧。”
劉備凝視地圖,手指在長江沿線緩緩移動,忽然停在建業位置。
“孫權遷都于此,必有重兵防守。”
“若久攻不下,如之奈何?“
“陛下明鑒。”
李翊指著地圖上幾處標記,“臣已命人在淮水上游秘密建造浮橋材料,一旦開戰,三日便可架設浮橋十余座。”
“屆時我北方鐵騎可源源不斷渡江南下,任他東吳水軍再強,也難擋百萬雄師。”
正議論間,忽見一艘快船駛近,船上將領威風凜凜,正是張遼。
他飛身躍上甲板,單膝跪地:
“稟陛下,末將奉命演練水戰陣法,請陛下檢閱!”
為了伐吳準備,人人都在嘗試習水。
劉備大喜:
“文遠請起!速速演來!”
隨著令旗揮舞,河面上戰鼓雷動。
只見張郃率二十艘戰船列陣而出,船與船之間以鐵索相連,形成一座浮動城墻。
孫禮則領輕舟數十,穿梭其間,模擬敵軍襲擾。